教学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然走向

2017-03-23 07:32:40邵慧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目标情境思维

◎邵慧美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张桥小学,江苏 扬州 225261)

教学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然走向

◎邵慧美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张桥小学,江苏 扬州 22526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作为教师,应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独特富有个性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顶层设计,让学生朝着“自我需要”的方向迈进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己.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纵向发展”的原则.“底线思维”,是指要遵循教学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纵向发展”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宽广,质疑要积极,争辩要激烈.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问题的设计而进行.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便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二、课堂自信,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

分析教育哲学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让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师生间交流:“只要你们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着一定的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教师的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手段.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的更好的解法”等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奇思妙想,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比较0.28和0.3谁大.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从高位起一一对应比下去的方法,但也有的学生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那么0.30就比0.28大.加0后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对于这样的思考,要加以表扬,促使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三、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建构认知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任务.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给提供了以下的素材: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你带人民币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提供给学生“开放型”学习素材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素材本身感兴趣,又要让资源具有发散思维的作用,做到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吻合.鼓励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寻求其中的规律,发展创造力.再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开放性自主建构模式,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自由创造的成就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引领他们在教师和个体自主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借助于不断的“做”与“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只有教师富有创造力,才可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

猜你喜欢
目标情境思维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