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做事 为航天铸芯
——访中国航天微电子开拓者黄敞

2017-03-23 01:36:59郭晗
卫星应用 2017年2期
关键词:微电子航天事业回国

为国家做事 为航天铸芯
——访中国航天微电子开拓者黄敞

航天微电子是航天工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发展航天的核心基础技术,买不来也买不到,必须自主发展。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期就指出,微电子技术将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走过60年的历程,值此契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我国航天微电子与微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与主要学科技术带头人——黄敞。

黄敞早年在美国从事半导体前沿科学研究工作,获10项美国专利。195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微电子、微计算机的研制及其组织领导工作,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弹(箭)载计算机的专用集成电路及计算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黄敞第一次接受采访,采访过程中,黄敞的爱国情怀、谦虚的态度、低调的作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系祖国赤子心

黄敞生于1927年,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5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58年,我国航天事业初步发展急需成熟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黄敞和夫人杨樱华托称环球旅行,从美国到欧洲再转道香港,终于在1959年3月返回祖国。回国前,黄敞在美国麻省雪尔凡尼亚半导体厂主持先进工程部工作,已有二三十名高级助手,工作条件很好,生活条件也很优裕。

黄敞在谈到由美回国时说:新中国的建立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钱学森的回国更坚定了我们回国的决心。因为那个时候是不让我们回来的,我们走之前美国政府警告我们不要回国,所以就选择了环球旅行的方式回国。

开启航天微电子

1965年起,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弹、箭载的小型制导计算机,作为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的制导计算机,既要求体积小,又要具有较大的容积和较高的运算速度,特别是要求这一计算机能在弹、箭飞行环境条件下可靠地工作。这一任务由从美学成归来的年轻专家黄敞负责。

在谈到奉献了一生的航天事业,黄敞格外动容地向我们讲起了那段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4年,美国洲际导弹民兵III号采用集成电路制造弹上计算机,在黄敞等专家的共同建议下,中央专委决定建立航天微电子技术研究机构,随即成立了挂靠在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156工程处,专门研制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由中科院的计算机所、电子所、物理所、东北物理所、西北物理所、应化所六个研究所的七个研究室的相关研究人员组成。航天微电子是国家急需,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黄敞作为技术工作的全面负责人,既热血沸腾,又深感责任重大。

尽管当时研制工作受到了条件限制,尤其是与国外的条件相比,受到了禁运的限制,又得不到苏联的援助,黄敞及其团队依然在一年内就拿出了自己研制的集成电路及计算机样机,并参加了试验。

传承知识育人才

航天微电子与微计算机是黄敞一生驰骋的战场,他孜孜于这一事业的振兴,埋头于这一技术的创新;同时,倾心尽力培养航天微电子人才是他驰骋的另一个战场。

黄敞早在1959年回国后,即开始培养研究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黄敞率先在771所组织了以他为首的导师组,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时还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亲自为研究生开课,直接指导学生的论文和科研,抓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应用性。正由于他兢兢业业地耕耘和严格要求,经他培养的研究生,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是比较高的。黄敞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有的已成为我国微电子事业的科技骨干,有的已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的已在世界微电子技术领域颇有名气。

黄敞及第一代航天人开创性的努力,为我国航天微电子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我国在航天微电子领域已开始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如在北斗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型号,已经实现了成体系地提供宇航集成电路产品。部分宇航集成电路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出口的重大转变,彰显了航天基础技术在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地位。

相濡以沫六十载

黄敞夫人杨樱华毕业于美国麻省Radcliffe研究院(哈佛大学女校),获博士学位,曾受聘于麻省Datamatic Corporation电子计算机工厂。采访过程中,坐在黄敞身旁的夫人始终静静地听他讲述着以往的岁月,不时补充上几句。黄敞看着与他相伴半个多世纪的爱人,深情地说:“不容易,她的妈妈在香港,我们回国后是保密的,是不告诉妈妈的,直到妈妈临终时候才特批她去香港,她的牺牲是很大的,她一直在帮助我。很多朋友都说,‘黄敞,如果给你100分的话,50分是杨樱华的’。”坐在黄敞身旁的杨樱华,笑的一脸满足。

黄敞投身航天微电子和微计算机事业几十载,却从来都没有去过发射基地。黄敞却并无遗憾地说:“发射场上需要我们就会派我们去,发射场上不需要我们去,我们就不去。”

是怎样深沉的爱,才会甘愿奉献一生,爱了一辈子都没遗憾。

在临近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请黄敞分享了他的座右铭,黄敞非常爽快地说道:为国家做事。

一生献给航天低调做人无怨无悔,携妻六十载共同努力为国做事。致敬老航天人!

郭晗_报道

猜你喜欢
微电子航天事业回国
合肥云之微电子有限公司
现代雷达(2023年11期)2024-01-05 14:55:36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先进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题引言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英语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 00:56:40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4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军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9:26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环球时报(2019-02-19)2019-02-19 07:07:26
微电子封装器件热失效分析与优化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7期)2018-09-28 01:57:10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河北遥感(2015年4期)2015-07-18 11:05:05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河北遥感(2014年2期)2014-07-10 13: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