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卫星应用进展

2017-03-23 01:36:56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高菲
卫星应用 2017年2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北斗西藏

● 文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高菲

西藏卫星应用进展

● 文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高菲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随着卫星应用事业在全国的推进,西藏的卫星应用进展显著,并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民生形成自己的发展规律。

西藏基本情况

西藏的气候复杂多样,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盐湖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据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48亿元、增长11.5%,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我国在西藏发展问题上秉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西藏自治区积极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4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倍,其中规划投资超额完成152亿元。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累计投入787.2亿元,农牧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新增高寒牧区牲畜棚圈15.2万座、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353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24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2010年7月1日起,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西藏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施行。《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包括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在内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2010年,国家发改委同意西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卫星遥感信息综合应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卫星应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为规范通信设施建设,保障通信设施安全和通信安全畅通,2017年2月1日,《西藏自治区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施行,对包括交换机、发射天线在内的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通信设施进行规划、建设、保护。

西藏对高分数据需求迫切

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承担着西藏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监测应用和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积累了大量高原地区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资料,并先后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区遥感动态监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服务系统”、“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等重大科研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西藏地广人稀,边境线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强度大,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勘查等方面对高分数据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8月12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主要承担为自治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防灾减灾、应急抢险等领域提供高分遥感数据支撑的任务。2016年11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为西藏地勘局工程勘察集团免费提供覆盖日喀则市仲巴县的最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为地质灾害调查及灾后治理工作提供影像支持。地勘局工程勘察集团也成为高分西藏中心成立后首个享受其遥感数据影像资源的用户。目前,高分西藏中心已完成自治区20多个单位和部门对高分数据的需求及处理能力等摸底调查工作,完成了通过高分数据资源精确定位西藏大型湖泊边界及人口密集区水库边界的项目规划、拉萨市高分二号数据影像图制作等工作。与此同时,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为阿里日土县阿汝村冰崩、错那县泥石流等抗灾救灾提供遥感数据支持。还为西藏地勘局工程勘察集团开展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免费提供高分遥感数据服务,为西藏文化旅游集团在宣传西藏羊卓雍错景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多幅高分影像专题图。下一步,高分西藏中心将着力做好技术装备、人才培养、数据获取与处理、应用开发等工作,扩大高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务实推进产业发展。

2016年9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的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与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高分西藏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构建高分专项为抓手,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在西藏区域基础和产业上的优势,发挥航天恒星在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军民融合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2016年12月16日,西藏自治区召开卫星遥感数据共享与应用协调会,研究推进高分遥感数据在各部门间共享与应用工作,推动“西藏高分数据管理应用平台”的建设。通过“西藏高分数据管理应用平台”的建设,提高遥感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为决策部门尽早科学部署抗灾救灾工作提供遥感服务支持,充分发挥高分遥感数据的价值;在应对自治区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其最大效益。

“户户通”为西藏人民推开一扇窗

21世纪以来,经过多次电信体制改革重组,西藏通信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如今,西藏全区市内电话、电报通信、卫星通信、光缆通信、移动通信、农牧区通信等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固话网、移动G网、移动C网、卫星通信网、无线好易通网等传输网络,业务种类繁多。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给予西藏通信事业强大的支持,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县县通光缆。2003年8月10日,西藏卫星通信网络正式开通,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实现“乡乡通电话”的目标,这标志着西藏农村卫星通信建设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14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了移动通信盲区全覆盖,让西藏人民享受到了通信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西藏农牧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升,目前90%以上的农牧户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电视“户户通”是西藏实施的为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帮助农牧民免费安装“户户通”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备,农牧区百姓可以方便收听、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户户通”除了能够提供电视和广播节目外,农牧民还可以了解到涉农气象、农业科技、农产品价格变化等服务类信息,能为农牧民进行生产安排、农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此外,西藏村村通户数已达243308户。

在西藏实现北斗导航与卫星通信的完美结合

2013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开展北斗系统的建设工作,完成了聂拉木、班嘎、嘉黎、波密、察隅、夏曲卡6个试点的建设任务。2014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完成39个有人站和20个无人站的北斗系统建设任务。北斗系统的建设是对西藏气象部门现有通信方式的有效备份和补充,能够保证全天候条件下数据通信传输,可作为现有气象通信方式故障后应急备份通信线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气象数据传输备份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将在拉萨建设北斗导航卫星数据接收中心站,二是将国家级气象台站的北斗通信终端系统接入地面气象数据采集计算机中,三是用各气象站点的北斗通信终端系统直接向拉萨北斗中心站发送无人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报文,四是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系统提供的MAPGIS基础上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继续完善北斗通信及数据监控系统。

2013年,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开展藏羚羊科考行动,为数只藏羚羊戴上“北斗项圈”。

2016年9月12日,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高分西藏中心)与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高分卫星应用、北斗导航、应急减灾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开展基于位置服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开发应用,共同推进“卫星导航CORS站建设”等导航项目,促进北斗导航的应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的应急减灾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使用数字化北斗导航终端、数据采集车、无人机遥感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构建用于应急减灾的信息采集系统。采用VSAT卫星通信系统、北斗短报文通信以及其他多种通信方式构建支撑应急减灾指挥业务的应急网络通信链路,提高西藏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016年12月30日,“北斗相伴-穿越西藏阿里大北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川藏行,北斗用户机将车辆位置信息通过北斗系统实时发到位置服务平台,同时服务平台也可以将驴友发出的北斗短报文转换成移动通信短信,保障了驴友在没有移动通信的地域与家人亲友的联系和互动。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北斗西藏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08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北斗时钟盘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0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神奇瑰丽的西藏
2016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