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涛+李达
▲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及协同
创新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456129);河北省高校人文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京津冀医疗联合体的激励机制及政策研
究”(6390015)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差异 主成份分析 ESDA
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综合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探寻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靳诚(2011)应用空间变差函数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从历史积累、发展政策、地理区位角度解释了造成区位发展差异的原因。王少剑(2013)应用分解尺度方差的方式研究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方向,应用多水平回归模型探究了造成差异的因素。综合现有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空间分析方法逐渐成为主流,研究尺度逐渐从地带、省转变为市、县,研究区域逐渐从全国缩小至某一更小范围的区域。
京津冀地区滨临渤海,是我国北方最具发展实力的地区,被誉为我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总结现有的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结论: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河北省与京津的发展差异愈加明显;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等区域相比,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比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京津冀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逐渐频繁,但各城市的发展定位尚不明确,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这些现象说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异由来已久,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支撑。
目前,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多采用单指标进行分析,且缺乏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鉴于此,本文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了2004年和2014年京津冀13個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在此基础上,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文中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京津冀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详实地反映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在遵循可比性、全面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则上,本文从5个方面选取了27项指标来测度京津冀13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见表1)。
(二)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目前,对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有许多,但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最被大家认可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使用的处理方法是离差标准化方法。同时,为保障两个时间断面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需要将2004年和2014年的原始数据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1)
式中:x*kj表示k城市第j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xkj表示k城市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max(xj)、min(xj)分别为所有城市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其中,k=26,j=27。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在标准化处理之后,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碎石图观测的因子个数,并进行旋转,计算两个时间断面13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公式为:
(2)
式中:zk表示k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αi表示i主成分的贡献率;m是经过观测需要提取的主成分个数;cij表示第i主成分在第j变量上的载荷;n为所采用的指标个数;x*kj为公式(1)中的计算结果。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27项指标做主成分分析。同时,考虑到本文的指标过多而样本过少,所以采用分层的形式对各个一级指标先做一次主成分分析,再将汇总后的五个一级指标再做一次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对比表2和表3可以看出,经过10几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内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投资环境、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均有显著改善。综合发展水平亦提升明显,说明从200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内各个城市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从综合排名来看,北京、天津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依旧是京津冀区域内的发展龙头;石家庄、唐山综合实力较河北省内其它城市更加强劲,是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邯郸、保定、秦皇岛、沧州保持着相对较好的发展状态,是京津冀区域内的发展样版区;而邢台、张家口、承德、衡水的综合竞争力较弱,是京津冀未来发展提升的潜力区。
从绝对增长幅度来看,北京、天津的增长最为显著,结节性指数分别增加了0.2690、0.1634,而增长最小的是张家口、衡水,分别仅增长了0.0389、0.0369,平均增长率仅为北京、天津的1/6,说明京津冀区域内的发展差异还很大,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相对增长幅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衡水、承德和沧州,结节性指数分别增长了14.2倍、13.5倍和9.6倍,而增长最慢的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仅增长了2.1倍、2.4倍,说明虽然北京和天津绝对增长量仍然很大,但其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已经表现出了增长乏力,占用资源过多等“大城市病”的现象,而河北省内的许多城市则表现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增长后劲,有能力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在缓解京津的城市压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特征分析
(一)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测度指标主要是莫兰指数,用莫兰指数可以测度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n为观测的样本量;xi、xj分别表示第i、j单元的观测值;x为所有样本观测量的平均值;w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以拥有公共边界为相邻原则建立的车式邻接矩阵。Morans I介于-1到1之间,越接近1表示区域之间空间关联性越强。
局域空间自相关。为进一步揭示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高低集聚特性,可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自相关模型公式为:
(4)
莫兰散点图和LISA地图是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主要工具。通过绘制莫兰散点图,可以将京津冀13个城市划归于四个象限的集聚模式,分别为:第一象限代表高-高集聚(HH);第二象限代表低-高集聚(LH);第三象限代表低-低集聚(LL);第四象限代表高-低集聚(HL)。
(二)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GeoDA软件,对2004年和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京津冀地区的全局空间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见图1)。
由图1可知,2004年的莫兰指数为0.215576,2014年的莫兰指数为0.206711,全局莫兰指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两个年份相差不大,且均能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关联比较密切,经济往来逐渐频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分析莫兰散点图可以看出,两个年份大部分散点均落于第一、三象限,仅少数散点落于二、四象限,说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空间发展格局呈现明显的二元分布状态;从莫兰散点分布的离散状态来看,第一象限几乎没有变化,但第三象限的分布点明显更加分散,说明京津地区的发展差异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而河北省内的某些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从而拉大了与其它城市的发展差异。
本文接着使用GeoDA软件对两个年份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LISA图集分析,但却得不出显著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本文中研究样本过少所导致的。为此,本文进一步采用ArcGIS10.2软件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得到京津冀13个城市的冷热点分布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和天津作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本身拥有强大的辐射能量,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河北省的保定、邯郸等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区域内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基本呈现,“一核、两翼、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已初现端倪。京津冀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京津与河北省的整体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至今河北省内无热点区域;二是东部地区与西北部、西南部部分落后地区的差异较大,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沿海的唐山、秦皇島、沧州等地,而邢台、衡水、承德等地的发展水平尚未得到较大提升。落后地区发展不足将会成为制约京津冀整体发展水平的短板,这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从5个方面选取了27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京津冀地区2004年和2014年13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200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内各个城市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区域内各单元间的发展差异仍然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京津作为中心热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大城市病”现象表现明显,而河北省内的许多城市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能够有效疏解京津的非中心城市功能;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群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已初现端倪,但西北及西南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是制约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结论可知,尽管京津冀地区近10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但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问题,这将会成为阻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期望为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应通过国家鼓励、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京津作为中心热点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比较优势已经趋向于新技术、高科技等高技术产业和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这时,就应该将重工业、基本劳动产业等过时产业转移至更加合适的地区,以有效缓解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河北省内的许多城市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完全有能力承接这些产业,从而促进自身经济更好的发展。
应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随着京津冀区域内各个单元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经济往来愈加频繁,为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只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才能使得人才、资本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流动,才能使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否则将会造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吸虹效应”。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实现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吸引投资,更快地实现产业转移的发展效果。交通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区域间的可达性直接决定了中心城市对外辐射的广度和深度,京津冀地区实现协同发展的前提即要实现区域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
参考文献:
1.靳诚,陆玉麒.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1(11)
2.王少剑,方创琳等.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2013(12)
3.张学波,杨成凤等.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5(7)
4.杨东阳,赵永等.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10)
5.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6.赵明华,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1)
7.KIE H,KUNG C,ZHAO Y.Spatial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forest land change based on ESDA and GI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Beijing-Tianjin-Heibei area[J].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2012(4)
8.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
9.鲁金萍等.基于SNA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研究[J].河南科学,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