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楚
摘 要:小说《迷惘》,也被称作是“疯子的人间喜剧”,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所著,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其中也涉及了许多中国元素。
关键词:彼得·基恩;孔子;孟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埃利亚斯·卡内蒂是英国籍犹太作家,他的一生经历颇多: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亚,后辗转多次移居奥地利,二战期间又逃亡巴黎和伦敦并最终加入英国国籍,1994年于苏黎世病逝。卡内蒂的作品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自传,政论等等。他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迷惘》,并凭借这部小说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授予他的颁奖词中写到“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卡内蒂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他曾写过文章《论语中的孔夫子》,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在其长篇小说《迷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小说《迷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没有世界的头脑,没有头脑的世界以及世界在头脑中。小说的主人公彼得·基恩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学家,深谙东方文化。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自己的图书馆里,整理关于东方的文章。直到和女管家克鲁姆结婚,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克鲁姆,这位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个极度爱财之人,她一步步了霸占基恩的家并最终将基恩赶出家门。基恩在离开家以后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断的被世界无情而残酷的现实折磨着。当所有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小说的主人公最终走上了毁灭的道路,在熊熊烈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部小说中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孔子做媒
基恩将一本旧书借给了他的女管家克鲁姆,当他看到克鲁姆对这本旧书保护的如此得当,甚至带上手套去翻书时,他深受感动。基恩回到他的图书管里,将孔子“请出”。孔子安详而沉着的从对面墙上“迎面走来”,拱手作揖,并说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这句在中国耳熟能详的话出自于《论语·为政》。大意为: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惑……六十岁明辨是非。基恩迅速回想了自己一生,把自己的经历和孔夫子的这段话做了比较。孔夫子又继续说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这段话也出自于《论语·为政》,意思是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所由以达到目的的方法,审度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基恩把这段话用在自己对克鲁姆的判断上,觉得自己犯了错,自己和克鲁姆生活了八年,从来没有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竟然不曾知道她是如此爱书之人,想到这里基恩不禁感到愧疚。这时他听到孔子继续说道“过,则无惮改。”这段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犯了错误就不要怕丢脸就不去改正。以及“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基恩把这些视为孔夫子对他的教导,教育他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基恩一直没有发现克鲁姆身上的优点,觉得自己犯了大错,想要弥补克鲁姆所失去的八年,于是便向克鲁姆求婚了。可以说是基恩假象中的孔子促成了他和克鲁姆的这段悲剧的婚姻。
二、动员书籍
基恩总是把图书馆里的一本本书看作是一个个人,并喜欢教育他们。基恩向他们讲述了发生在中国秦朝焚书坑儒的故事,在秦始皇执政时期,第一任宰相李斯是书的叛徒,他说服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书籍,只有一小部分关于医学、药方、占卜、农田、树木培育等方面的实用书籍得以留存。对于这个故事基恩说到,他十分痛心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偏偏发生在大家都赞赏的中国。他请求他的书籍们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一起反抗这种对书的迫害。他们的作战口号是“孔”。基恩还在众人面前反思了自己为什么有时会犯糊涂,因为他忘记了孟子的教诲“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这段话出自《孟子·尽心章上》,大意是人们行动但不知道干的是什么;人们习惯于干着自己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人们终生忙忙碌碌,但不知道人生道理。这种人就是芸芸众生。基恩用孟子的这段话教育他的书籍们,要提防大众,众人是十分愚昧危险的。
三、孔子的女人观
基恩的弟弟奥尔格·基恩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哥哥已有数年未曾联系,后来收到哥哥基恩的来信便来到他身边。他们之间的争吵总是不断,说到关于女人的问题时,基恩认为,女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并用《论语》论证自己的观点,指出《论语》里没有一句赞美女人的话,还举出了孔子的例子。孔子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号啕大哭,孔夫子则用严厉的语言训斥了儿子的悲痛行为。鲁国国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孔子出的主意他听不进去,于是孔子便周游列国,目睹百姓疾苦,想以此点醒国君,可仍然无济于事,因为这些当权者被女人握在手里,于是孔子愤慨的离开了。他用孔子的实例表达自己对女人的偏见。
結语:
《迷惘》这部小说又被成为疯子的人间喜剧,主人公基恩孤芳自赏,总是活在自己的遐想中,与书为伴,不愿与外界接触,却被世界无情而残酷的现实折磨,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这些事看似荒诞,实则是作者卡内蒂借荒诞之事表达了对时局,对战争,对大众的批判。小说中大量出现中国文化,体现了卡内蒂对西方文明没落的不满,试图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欧洲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英]埃利亚斯·卡内蒂(2015):《迷惘》,上海文艺出版社.
[2][德]约翰内斯·艾德菲尔特(1981):《授奖词》.
[3]杨伯峻(1980):《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4]杨伯峻(1962):《孟子译注》,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