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创新
一、旅游空间正义认知
旅游空间的概念并非传统几何学和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關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周期性甚或永久性的“逻辑循环”甚至“反逻辑循环”的出现,事实上都体现了旅游地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物化,进而产生异化集聚的社会空间效应,以及不同主体间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深层原因2。旅游空间正义旨在实现旅游空间实践的经济、社会和空间权利协同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对旅游空间正义的实践就是要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将民生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旅游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旨归3。同理,在国际旅游语境下,旅游地的空间正义也必须立足当地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实践,对空间的社会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尊重。
面对旅游空间正义的新逻辑,我们需要转变对传统旅游空间正义的理念认识,从传统旅游研究中对“物”的关注自觉上升到新型研究范式对空间的社会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等新型“空间正义”的关注4。我国新时期的旅游空间实践多是基于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市场化背景并耦合于特定社会时空下的新型空间实践过程,具有鲜明的空间生产特征5。若仅从传统逻辑出发来理解和认识贯穿旅游活动全过程的空间正义,不外乎强调资本的力量或者政府权力的实践。这一逻辑足以解释多数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的进程与实践,但在国际旅游的语境下,这一逻辑往往很难走得通。究其原因,国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包罗万象,将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旅游空间生产实践及其社会性所带来的异化应用于国际旅游的空间生产,关注的对象往往受限于游客、资本、政府权力等传统主体,忽视了社会、私权等异域旅游空间生产中的“新型”主体,进而缺失了旅游空间正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超越旅游空间正义的争辩
人类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和时代中,游客亦概莫能外,难以摆脱其文化属性。例如,在国际旅游活动中,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对全球国际旅游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纷纷加入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争夺;另一方面,千千万万的游客便是不同文化的具体载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游客在与旅游目的地的接触中,难免产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甚或敌意与冲突。后者从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关注与炒作的热点便可见一斑,中国游客甚至被部分国家评为了“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由于国际旅游关乎国民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当前遭遇的“二元窘境”迫切需要学术界从理论层面做出科学解释。事实上,均沾染了自身文化属性的游客和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即伴随着旅游空间的生产和空间正义的实践。若将国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逻辑简单套用到国际旅游语境下的实践进程,犹如圆凿方枘,这也是多数中国游客乃至于部分旅游研究学者难以理解中国出境旅游为何遭遇奇特“二元窘境”的症结所在。
由于每个地方都能够形成其特定的空间文化属性和特质,空间正义永远只能是相对的正义。对空间正义的争辩,应该超越正义的争辩,成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朝着政治决策形态和改进空间分配的政策实施的方向迈进。因为特定空间人群所在的区位而强加于其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偏见所形成的空间歧视是空间不正义的基础之一①。旅游空间正义追求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不同空间群体的差异性。任何容忍、鼓励甚至合法化针对特定空间群体的社会性、系统性暴力都是“伪空间正义”。例如,在旅游空间上对特定群体的排斥与驱逐等。尊重不同空间的多样文化,消除空间文化歧视和压制才是本质诉求。
三、旅游空间正义批判的自省与反击
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不仅是市场规模和资本力量的角逐,还必然伴随着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以及对空间正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贡献。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旅游,无论市场规模抑或消费能力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首位的国际排名,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进入初步成熟的发展阶段,虽然国内媒体和社会各界对于部分出境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若从空间生产与旅游空间重构的角度来认识和剖析这一现象,不难看出社会各界对文明旅游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源自社会发展进程中整体文明意识的逐步觉醒。这一进程实际上也是国际旅游语境下的空间生产、修复、再生产和重构的进程,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特别是旅游研究学者必须更加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而无需人云亦云,甚至杞人忧天。
若从旅游空间正义的角度来看,忽略特质文化背景的要素条件,全盘接受异域文化语境下的旅游空间正义概念及规则,不仅缺乏伦理公正性,而且同我国的国家战略不符。当前部分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过分夸张渲染,除却吸引眼球的利益诉求以外,其本质乃是打着空间正义幌子而强加于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偏见所形成的空间歧视和空间不正义。从旅游空间正义的发展进程来看,权力、资本,以及日常生活语境下居民的抵抗乃是境外目的地空间再生产进程中的常态,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看似不太和谐,但却是国际旅游发展的必经阶段。部分境外旅游目的地极端的对抗与歧视行动严重缺乏伦理公正性,或将导致客源市场的强烈排斥——中国香港2013年“占中”事件出现以后,在中国内地出境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即为现实案例。
毋容置疑,国际旅游语境下首先要给予境外旅游目的地和异域文化充分和必要的尊重,但同时也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对当前出现的部分中国出境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认识,有必要树立“丑陋的阶段性”与“去丑的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针对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开展的反躬自省当然无可厚非,但过分的自我批评不仅缺失旅游空间正义的伦理公正性,而且不利于构建中国自身的文明旅游理论体系,不利于构建中国游客的文化自信,更不利于中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学术界有义务适时对此发出反击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