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能忽略

2017-03-23 18:29刘军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0期
关键词:题目作文思维

刘军

在语文学习中,要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的局限性,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思维发展了,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每当提起作文来,无论教师、学生,都普遍认为是件伤脑筋的事。客观分析,这不是学生思维单纯,而是我们教师的教法不当、指导欠妥造成的。传统作文教学形式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探索和创造“省时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在这方面就大胆地探索、尝试,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导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前提、成功的秘诀。不管做什么,如果缺乏兴趣,就不能做成或做好,作文也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朱熹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于乐学。”足见兴趣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例如,有些对作文喊头痛的学生,对他喜欢的电影、电视却津津乐道,甚至能绘声绘色地加以模仿,就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已进入“角色”状态。而他们冷淡作文或徘徊在作文题外的原因,或者是由于老师指导不得法……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作文的主体缺乏写作动力——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新奇欲。植物都有趋光性,而人类则有先睹为快,先尝为福,急于认识新事物的特点。青少年更是如此。记得我在班上提出一个新要求,班级每天早晨有個“今日话题”节目,很受学生欢迎。这个节目就是先让学生把自己前一天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说出来,然后由老师或某个学生选一件让大家发表看法,晚上则要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有时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开个头或说一段就戛然而止,余者则让学生去想象。现在学生知道这叫“吊胃口”,就像故事里的“悬念”和相声里的“包袱”一样,迫使他们不得不往下探究。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干脆让学生自己出题目,然后选定一个让大家做。或者我出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完整。如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感受_____》,限定学生三分钟构思,把题目补充完整,力求有新意。这时同学们紧皱眉头积极思索,有的说:“《感受父爱(母爱)》。”我说:“这是一个大众题目,谁还有独创?”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感受内疚》《感受生命》《感受生活》《感受幸福》《感受长大》等,一串串新颖别致的题目出现在黑板上。当学生的新奇欲持续发展并变为稳定持久的兴趣时,就会形成“爱好”,这就离成功不远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多角度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里多角度作文可分两种,一是写作形式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对同一命题运用不同的体裁、表达方式、人称、叙述顺序去写。如“《桥》”,同样一个题目可引导学生写成以“桥”为感情线索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介绍桥特征的说明文,也可以写成状物的散文,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顺叙、倒叙的方式去写。二是主体思想上的多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用同一命题写不同立意的作文。如学生举行了一次“远足登山”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以“远足登山”为话题作文,结果一部分同学的立意是“只要有毅力,就能获得成功。”另一部分同学的立意是“做事贵在坚持,否则将一事无成。”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立意则与众不同,他们想到了这次活动的创意过程,不由地赞叹:“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同学们所立的意新颖多样,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样一个话题多种立意,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

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完成课本范文讲读后即进行单元写作训练,忽视对学生课外生活素材的开发;只偏重于教师按年级要求的“教”,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学”,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还有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主要表现。因此,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要想真正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尽快改变作文“封闭式”课堂教学的现状,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

1.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40分钟的课堂生活是短暂的,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写作空间更是狭窄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去亲身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可谓是学生的快乐时刻,他们一身轻松地投入进去,跳皮筋,谈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游戏,都洋溢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此时此刻,教师如果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与体会,并把观察和体会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正是即兴而作吗?

2.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意思是让学生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会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如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另外,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一处建筑物,领略一处风光,采集一个标本等,这样不仅使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创作,而且使写作生活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爱家、爱国、爱社会的情感。就这样,把我们的学生引出课堂、引向校园、引向社会,作文何愁“没得写”“不会写”?作文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教师与学生都有的放矢,使“教有所求”“作有所得”,何愁作文水平没有提高呢?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题目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