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的文化形态,它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娱乐商品式消费、批量复制式创作、感官追求式审美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语境悄然生成,对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湖北文学的生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改变,生产、传播、消费环节都或多或少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现象。
关键词:大众文化 湖北文学 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
一.市场经济体系改变了湖北文学的生产
市场经济体系为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提供了发展导向。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湖北文学正在经历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洗礼,文学生产内容变得更加多元,文学生产主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学生产外延进一步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文学生产需要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这使得湖北文学生产在内容上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市场经济体系促使今天的湖北文学市场更加繁荣,我们能看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学内容被生产出来,一方面纯文学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更多样的类型文学则大量涌现,言情小说(如《佳期如梦》)、历史小说(如《明朝那些事儿》)、军事文学(如《高度戒备》)、官场小说(如《市委书记》)、勵志小说(如《剩女奋斗记》)、武侠小说(如《仗剑走绿林》)、幻想类文学(如《择天记》)、青春小说(如《泡沫之夏》)、儿童文学(如《少年冒险王》)等类型上都成果颇丰,广受读者欢迎。
相应的,湖北文学生产主体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那些不能顺利进入主流文学管理机制的“在编”作家,可以通过市场调控进行文学生产活动,即如果市场认可他们的作品,将会通过阅读量和销量实现物质补偿和限制。这样,大量的湖北业余作者、网络写手、民间诗人和故事家,如匪我思存、张岩竹、付勇军、蛇从革、吾道长不孤、余秀华等等也参与到湖北文学生产中,他们和湖北纯文学作家一样成为湖北文学生产主体中不可忽视的群体。2009年,湖北省作协宣布,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网络文学作者也可申请加入省作协,在规则上肯定了网络写手的入会资格。目前已经有多名湖北网络文学作家通过申请、审核成为湖北省作协会员。
而随着“文学IP”经济的出现,湖北文学生产的产品外延得以不断扩张,周边产品已经涉及影视、动漫、舞台剧、游戏等领域,文学的经济附加值进一步被挖据。2016年4月,湖北互联网文学高峰论坛暨IP交易会在武汉举行,湖北正在形成一个以文学IP(主要是网络文学IP)交易为核心的基地。如湖北网络作家匪我思存的架空言情小说《东宫》,已经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和漫画;猫腻的东方玄幻小说《择天记》也被改编成动漫、电视剧,开发了游戏。
市场经济体系为湖北文学的生产带来了活力,不仅改变了湖北文学的生产内容,使得类型更加多元和丰富,还相应的改变了文学生产主体的结构,文学生产主体不仅有专业作家,还有许多业余作者、网络写手还是民诗人和故事家。同时,湖北文学IP产业也极大影响着湖北文学生产的模式和产品形态。
二.大众媒体形态改变了湖北文学的传播
大众媒体又称为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体形态,特别是网络数字出版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当代湖北文学的传播,推动湖北文学在传播形态上由实体化转向数字化,在传播渠道上由实物化转向网络化。网络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出版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数字出版产品的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等,网络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渠道则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互联网、通讯网、卫星网络等。
近十年来,几乎国内所有的出版集团都成立了数字传媒公司或数字出版部门。2011年9月,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湖北省武汉市挂牌,而早在2009年,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了“长江数字”子公司。长江数字与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崇文书局等有着深度的内容合作,与当当网、卓越网、百度阅读、网易云阅读、天翼阅读等数字平台进行渠道合作,还建设了自有的数字阅读与原创文学网站“长江中文网”、微信平台“书香+”、数字内容资料库和“长江云数字化全民阅读服务平台”。长江数字出版了许多湖北本土作家的作品数字版,如方方的《武昌城》、曹军庆的《滴血一剑》、刘继明的《江河湖》、陆明祥的《江汉关》、韩永明的《移民风波》等等。这些正版的数字电子书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下载阅读平台软件后进行付费阅读,而由于电子书不需要印刷、装订、库存等环节,所以售价要比正版纸质书便宜很多,降低了传播流通成本。
除了传播渠道的网络化,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创作的网络作家、网络诗人也大量涌现。,如匪我思存、猫腻、蛇从革、清江水、吴漫、黄沙子、十五岚、谷未黄等等。据2015年数据统计,在11家商业文学网站注册的湖北写手高达8000多人,其中常年不断创作并获得稳定收益的有70多人。网络传播在速度和范围上远远大于传统传播手段,可以说正是网络传播催生了湖北网络原创文学,并吸引着更多的原创作者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作品文本的传播,以积累人气和扩大影响。
尽管有人对文学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持保留态度,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数字出版使湖北文学作品更快、更广泛、更便捷的传播给读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大众传媒提高了湖北文学的传播力,也侧面扩大了湖北文学的影响力。
三.文化产业格局改变了湖北文学的消费
文化产业格局为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近年来,湖北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充沛的经济动力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3%,文化产业实力在中部地区靠前。
湖北文化产业大格局的形成使得湖北文学的消费发生了变化,推动其从单纯的文学消费向作为重要文化元素的文学消费转型。新世纪以来,湖北省将出版传媒、动漫影视等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领域进行扶持,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田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都是湖北文化产业的重点企业。可以说,湖北文化产业格局促使湖北文学消费出现了直接消费模式和文学周边文化产品的间接消费模式并存的现象。
湖北文学的直接消费模式与传统文学消费模式接近,读者直接对实体版和数字版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从而完成对之的直接消费。经典文学和热门作家的小说时常成为畅销书,表现了实体版文学作品的直接消费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由于网络数字出版和网络文学的发展,数字版文学作品的直接消费占全部直接消费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原创文学网、阅读类APP、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文学消费。而由文化产业所催生的文学间接消费模式也发展迅猛,上文提到的“文学IP经济”,不仅改变了湖北文学的生产,也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培育了大量间接文学消费者,使得湖北文学的间接消费模式迅速兴起。文学间接消费最初发生在影视剧领域,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湖北作家的文学作品被陆续改编成影视剧,如方方的《桃花灿烂》,池莉的《生活秀》,熊召政的《张居正》等。新世纪以来,湖北文学的影视改编热就更胜了,如湖北网络言情小说家匪我思存的多部言情小说都转让了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权,已经播出的改編电视剧《假期如梦》、《千山暮雪》、《来不及说爱你》、《寂寞空庭春欲晚》等都保持了很高的收视率。随着“文学ip全产业链”的形成,从文学延伸到影视、动漫、舞台剧、游戏等多各领域的间接文学消费模式逐渐形成。
实际上,湖北文学的直接消费模式和间接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集中表现在网络类型文学上,湖北知名网络作家的忠实粉丝们,常常既参与到对该作家作品的直接消费中,也热衷于对其延伸产品进行间接消费。如明晓溪的小说《泡沫之夏》有同名书籍、电影、电视剧、漫画和手游等多种产品,当读者在看《泡沫之夏》的书籍、漫画、电影、电视剧时,玩其同名游戏时,实际上就是对其进行了直接和间接消费。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对湖北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深刻改变了湖北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各环节。可以想见,随着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湖北文学还将迎来更深层面的新变化,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湖北主流文学生态”(15G189)成果。
(作者介绍:刘晶,文华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