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 周钧 李琼
在戰乱频繁、宗教和政治局面错综复杂的中东国家中,以色列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它虽然半数国土是沙漠,却大量出口农产品,优质蔬菜、水果、鲜花源源不断出口欧洲,被称为“欧洲厨房”。它总人口只有八百多万,但每万人中就有科学和技术人员135名,大约是科技强国美国的两倍,吸引了英特尔、IBM、惠普、谷歌等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在以色列建立最重要的海外研发中心。以色列工业品出口中,高科技产品比例高达81.4%。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国家排行榜中,以色列在148个国家中排行第27位,其中在创新指数方面位列第三;自1950年以后,共有7位以色列科学家、作家和学者获得过诺贝尔奖,人均获得的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项排名世界第六。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达到33718美元,年经济增长在3%左右。可以说,以色列创造了不折不扣的“沙漠奇迹”。
一个资源贫乏同时又缺乏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国家是如何实现“沙漠奇迹”的?沙漠奇迹的“秘密武器”是什么?随着我们在以色列的教育考察,谜底似乎正在一点点地揭开。
一、秘密武器之一:重视教育的犹太传统与高额教育投入
以色列八百多万总人口中,80%以上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家长从小就会教育孩子“知识是甜蜜的”。而且,教师在犹太文化传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高于父母。《塔木德》中说“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现世的生活,而教师,把孩子带入未来的生活”。以色列建国初期,教师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不仅是国家英雄,还是犹太民族的精神领袖。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依然是社会中产阶级,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因此,尊重教师、崇尚知识的犹太传统成为了以色列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的文化基因。
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以色列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将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提高到学士学位层次以上,因此,以色列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早在十年前,以色列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犹太人教育体系,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这一个指标上,以色列是与发达国家比肩的。一项在2006—2007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以色列三分之一的中学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十分之一的幼儿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OECD组织的数据显示,参加2013年OECD国家教学与学习国际调查(TALIS)国家的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小学教师比例平均是79.4%,恰好是以色列2006年的水平!(见表1)
表1 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2006—2007)
博士 硕士 学士
希伯来 阿拉伯 希伯来 阿拉伯 希伯来 阿拉伯
小学 1% 0.2% 18% 6.7% 51.4% 62.8%
中学 2.1% 1.1% 33.1% 18.7% 49.9% 65.2%
幼儿园 10.3% 1.4% 55.7% 60.1%
正是在重视教育的文化基因下,以色列自建国起就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教育经费支出平均占以色列政府支出的8%,和平时期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0%以上。即使在战争时期,教育投入也没有低于GDP的7%。一般而言,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约占5%,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2%,其余部分则投入学前教育和成人
教育。
在高额教育投入的保障下,以色列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到11年。2001年,以色列教育立法又将义务教育年限确定为3~18岁,接受特殊教育人群的义务教育年限则进一步扩展到3~21岁。以色列全国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仅次于德国和法国,位列世界第三。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以色列3岁幼儿和4岁幼儿的入学率为91%左右;5岁幼儿,也就是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为99.9%。从我们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以色列已经普及了学前一年的义务教育,即青少年从学前一年到高中毕业享受13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且正在向普及3~18岁义务教育而
努力。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居世界领先地位,近一半的青年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此外,以色列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一项由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基金会和战略伙伴(如大学的合作企业)共同出资的计划,旨在建立尖端研究中心,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研究。截至2015年,该计划的总投资已经达到了12亿美元,在以色列建立了20多个尖端科技研究中心,其中政府出资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高额的教育投入造就了以色列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根据有关组织的测算,人力资本对于以色列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率在40%左右。因此,可以说,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以色列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使以色列形成了依赖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
发展。
二、秘密武器之二:对科学的重视渗透到了基因之中
在近现代思想和科学发展史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涌现出了大批影响人类历史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些犹太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在这次实地探访中,一所坐落在以色列贫民区的小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所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家庭收入低,很多人依靠政府救济度日;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低,甚至很多是文盲,可以说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是明显匮乏的。但是在这样一所学校中,一走入教学楼,就有一面名人墙,挂着犹太科学家或是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移民犹太人的大幅照片,与照片比肩的,是一面镜子,学校希望借此向学生传递信息:未来你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一员。
学校里,处处是与科学有关的希伯来谚语,就连学校的校训,也是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呈现的(见图1)。这样的校训设计,不只是希望向学生传递“科学至关重要”这样的信息,同时也希望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即这些优秀品质应该成为我们的基因,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犹太人科学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双螺旋结构的校训在学校中随处可见,就连学生贴在桌子上的课程表也不例外。如图2
所示。
图片中校训自上而下依次是:
决心、毅力、勇气、参与、责任、坚持、奉献、承诺、参与。
这所学校还设计了不同学科的“特长班”,组织了体育、艺术、数学、科学、法律等兴趣小组,吸引对相关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进来。学校对于加入学科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特殊要求,如其他科目成绩需达到一定水平;在学科小组学习期间必须帮助一位学科方面后进生提高成绩等。学科小组的学习时间通常也是在校内正常教学时间内进行的,如果学科小组的学习时间与学生其他科目的正常教学时间冲突,学生要先参加学科小组学习,再由其他科目的教师给学生补课,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虽然以色列也有全国范围内的“统考”,主要对学生的英语、希伯来语和数学进行学科评估,但是这所小学联合了周围的几所学校,开展了自己的“小奥林匹克”联赛,组织科学和数学的学科竞赛。有趣的是,校长特别强调,学校的学生普遍擅长体育运动,所以她的一个“绝招”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与竞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进而帮助他们取得学业成绩上的进步。
在学校里,教师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教师通过设计探究练习来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课堂上,学生分成小组坐在一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时会有相互的讨论。在每间教室的门上,还贴着希伯来谚语:“没有什么比科学更值得探究。”从这所学校我们可以发现,以色列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学校文化还是课程设计,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观念:科学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是通过科学探究发现未知世界的。
三、秘密武器之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以色列的基础教育体系分为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两条轨道。因此,全国的中小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国立世俗学校、国立宗教学校、私立世俗学校和私立宗教学校。进入国立(公立)学校学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左右。公立学校的分布和学生入学均采取居住地就近的原则。因此,以色列也存在类似美国的学区分化现象,富裕学区的学校教育质量往往高于贫困学区,也存在“学区房”的现象。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不同学区学校的差异往往不是由于税收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造成的,政府的教育投入是比较均衡的,造成学业成绩差距的常常是学生的文化资本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从实地考察的经验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
我们此行参观了一所位于特拉维夫富人区的公立小学。这所小学所处的学区住宅单价均在一千万美元以上,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前文所提到的学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用这所学校的校长,亚历山大·施奈德博士— 一位退伍的以色列少校的话说:“这里的家长是那种如果你教得不好,他一个电话能打到以色列总理那儿去的那种人。”然而,从建筑、操场等硬件设施来看,坐落在最富有学区和最贫穷学区的两所小学没有什么不同,不深入课堂很难发现学校之间的
差异。
如果说两所小学有什么不同的话,应该说,富有学区的公立小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或许能够代表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这所学校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学校教学中始终贯彻“做中学”“运动中学”与“合作学习”的理念。进入校园,教室的走廊外面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的人体器官模型,因为“科学”必须要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够实现探索的过程。每间教室里面,即使是正在上课,也看不到孩子们整齐地坐在书桌旁的景象。在一节农业课上,孩子们有的簇拥着讲台上的老师,拿着自己切好的蔬菜学习怎样制作郊游吃的沙拉;有的围成一个小组,计算着桌上食物的卡路里和营养成分,思忖着如何搭配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教室后排的空间里,摆放着平衡球、独脚凳等类似感统训练的器材,当学生感觉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就可以自行选择坐在平衡球或是独脚凳上完成学习。学校甚至还有一台用动能发电的电脑,要想用这台电脑,就要像骑在自行车上一样,一边踩着踏板发电一边使用电脑。学校里还有一间有趣的地理教室,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没有任何桌椅,只有散落在地板上的柔软、舒适的各种靠垫,天花板上绘制着世界地图,学生可以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环游世界”,因为校长认为“让孩子一天8小时坐在教室里,动也不动地学习那简直是犯罪”。同时,校长反复强调,在这所学校中,教师大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孩子只有在交往中“理解他人”,才能实现合作。校长施奈德博士说:“我的学生就是未来以色列的领导人,这是他们的使命,所以他们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我们在学校里就要给他们创造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合作中孩子们才能理解别人在做什么,在交往中才能学会
合作。”
以色列学校外观的朴素、自然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巨大反差令我们印象深刻。两所学校都没有豪华的教学楼,没有国内学校常见的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地操场,但是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却非常高,看得出来,在这方面学校软硬件的投入都非常大。两所公立小学中,每间教室都有一个专门的柜子,柜子里有一排排充电接口,几十台笔记本电脑就像书本一样,笔直地立在柜子里。上课需要时,学生每人使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练习,或是使用专门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软件学习。此外,与教学相关的手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也十分先进。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首先用手机录下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视频,然后再对着作品拍照,一款专门的手机应用就会自动將学生的介绍视频与学生作品建立关联,生成一小段新视频,仿佛学生在博物馆中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随行的以色列同行还告诉我们,在以色列,越是优秀的教师往往越有课堂管理的问题。看着我们困惑的表情,同行解释说,以色列人认为,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极少。课堂上常常充满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特别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了教师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往往会十分高兴,绝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是由于以色列人口发展较快,目前中小学的班级规模是比较大的,这样一来,班级秩序就很难维持,所以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看起来就是“乱糟糟的”。不过,同行又坚定地补充了一句:“宁愿是‘乱糟糟的讨论与质疑,也不要安安静静地‘灌输。”这也许就是以色列创新能力的“秘密武器”吧。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