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卓玛
【摘要】近几年来听过许多老师的课,总感觉能把课讲“活”的老师并不在多数,多般老师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 ,在课堂上没有创设一种令学生身临其境、留恋忘返、陶醉其中的情境,没有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变化,并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通过近几年的课题研究,教学中大胆尝试,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
【关键词】情境 魅力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27-02
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即要向学生讲授知识,也要讲求授课的技巧,用特殊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进入到学习的情景中来。
一、巧设“导入”,引入情境。
刚上课时,大多数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
二、重视“朗读”,感受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住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学生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心灵接受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单调的说教。
三、恰当“提问”,创设情境。
(一)重视教材和学生,设计疑问。
亚里士多得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要透彻理解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认真阅读教参,搞清楚教材知识体系,弄通知识内部结构的有机联系,做到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
(二)重视兴趣和动力,激发疑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肯不肯参与、配合,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授知识的兴趣程度。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
四、合理“板书”,再现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触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
五、巧妙“結课”,品味情境。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教学重点和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者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但是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明确、清晰,第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引起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常用的方法有:
(一)回味式的结课。
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如《海燕》一文,在结束课时,我送给学生一首诗歌《海燕的歌——献给成长在新世纪的我们》,用这样美好的形式在学生心田撒播勇敢乐观的种子,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回味式结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心中的情感。
(二)概括式的结课。
前苏联教言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绝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三)朗读式的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也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结课的朗读意义在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大家都清楚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并未让多数人所重视,但我相信,凭借着它特有的特点,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定会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endprint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