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雁冰,何 羽
(1.贺州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拓展思考
康雁冰1a,2,何 羽1b
(1.贺州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受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人们日益增长的政治权利的需要与国家供给难以满足之间的供需紧张,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形成的社会公正的缺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形成了挑战。为了回应这一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在厘清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构成的基础上,遵循建构政治合法性的自身规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扩展其政治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来源;构成;拓展
在中国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各种冲突、矛盾交织、叠加,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潮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严峻挑战,给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强烈冲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大众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增强我党的政治合法性,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复杂而紧迫的重要问题。
所谓执政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和规范而对执政党的领导产生的认同和忠诚。哈维尔称之为“没有权力的权力”。执政党的合法性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统治精英与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共识;二是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的形成及其运行程序和规则认同;三是社会成员对统治有效性的认同”[1]48。据此可知,政治合法性既是一个价值判断,又是一个事实判断;既是一个质的判断,又是一个量的判断。社会成员是否认可执政党的政治地位,是否认同执政党政治价值主张,是衡量其政治合法性的根本依据。社会成员对执政党政治价值主张及实现认同的多少,是反映执政党在统治范围内具有多大政治合法性的判断标准。
政治合法性并非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建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者本身及其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主客观条件、环境、对象时刻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执政党的政治主张是否满足社会成员的诉求和需要?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否真正兑现其政治承诺?是否在社会成员容忍的期限内兑现?现有被统治者是否承认执政党的历史合法性?换言之,执政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就在于其领导是否被认可及其程度,也在于其政治主张及其实现是否被认同及其程度。因此,它集历史与现实、事实与价值、内生与外源于一身,取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执政党的治理绩效和被统治者的认同度。执政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的正当性、科学性、价值性与被统治者的认同,即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来源。一方面,对执政党而言,确保其执政地位的稳固和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的政治诉求,是构成政治合法性的内生动力,而且其合法性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建设、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途径获得内生性增长;另一方面,对被统治者而言,社会成员对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权益的现实要求,必须要通过执政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予以实现,被统治者的对执政党的自觉、自愿的认同,构成其政治合法性的外源性来源。此外,从执政党实现对社会成员的领导统治的中介而言,良好的沟通平台、认同机制等条件,也是维护和提升合法性的重要因素。
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议题是“统治与服从”之间的和谐程度问题。制约两者关系和谐与引发两者关系紧张的因素,构成了政治合法性的判断依据和评价标准。
历史传统是考证执政党合法性的事实性因素。任何一个执政党已成历史事实,这一点无法改变。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而言,站在今天的时空,我们必须回头看,穿过历史事实,采用历史的逻辑来考证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这同样也是一个合法性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对合法性的判断。不可否认的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敬畏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43中国近现代史以铁的事实告诉世人,“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政治力量能够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必然性”[1] 47。
“合法性是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系统的认可,这种认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条件之上,如认同、价值观、法律和同一性等”[2]。作为合法性基础条件之一的法律规范,与政治合法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法治社会,是否合法依规,已然成为合法性的代名词。“法无禁止即可为”已完成了向“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价值转变,法治已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新常态。但是,从法律规范本身而言,两者不能等同。一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采纳是否进行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和民主表决;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时空性局限问题,任何一项法律规范都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局限性,它需要根据社会、政治、文化等变化而变化,其科学性、适用性和价值性也必须“合法”。因此,法律规范的合法性来源与其本身的合法性,就构成了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法律创造政治”[3]之所以成立,即源于此。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在每一时代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目的就是为其统治合法性提供正当性与合理性,保持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一旦统治阶级发生政治合法性危机,一般是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即原有的意识形态被质疑、动摇甚至被否定,意识形态进入分裂、分化和重建的再生过程当中。意识形态的重建并非意味着原有意识形态体系的彻底被否定,也并非意味着统治阶级的倒台。在一定程度上,它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统治阶级不断地改革、调整其意识形态,使其更加符合社会成员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在继承原有意识形态的合理内核基础上,重新纳入新的价值标准,与民众保持协调性,与时代保持一致性。
认同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是维系、发展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条件。认同机制是统治阶级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政治沟通、协商、对话的制度设计,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集制度、体制、运行、保障、评价、反馈等机制于一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衔接性等特征。它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对于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纠偏、纠错,对大众意识形态、社会舆情的掌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认同机制在政治合法性建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创造出中产阶级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权威政治+绝对服从”的政治模式,转而向民主、自由、正义的政治行列迈进。中产阶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不会盲目地屈从于所谓的权威,而是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纵观世界历史,霸权政治、专制独裁统治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也是政治合法性的必须遵循的公理。除此之外,文化认同对于政治合法性的塑造和建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只有文化认同才能形成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只有借助于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赋予国民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国家观,才能形成认同的条件和基础。
治理绩效既是获得、维系和提升执政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又是维护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基础。治理绩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其中,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其核心要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和影响。虽然短时期内,治理绩效与政治合法性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但从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过程看,持久的治理绩效可以巩固和提升政治系统的合法性[5]。事实上,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成败大都系于治理绩效。李普塞特也明确地把合法性与治理绩效联系起来,他认为“有效性主要是工具性的,而合法性是评价性的”[6]55。这里的有效性实为治理绩效的同义语。同理,执政党及其政治主张和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只有通过治理绩效才能让被统治者或社会成员心悦诚服取信于民。反之,仅仅停留于口头演说和纸笔承诺,长此以往,必将失信于民。
所谓政治合法性的拓展,就是指执政党为了建构其政治合法性,从而实现政治合法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过程。它包含了质性扩展,也包含量性扩充。如何实现其政治合法性,这是每个执政党为了夺取、维系和发展其统治地位,需要回答的重要的问题。塑造政治合法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并非无章可循。围绕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针对当前削弱中共政治合法性的原因,笔者认为,科学发展是合法性之源,民生是合法性之基,价值观是合法性之保障。
从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来看,苏东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过度的全球扩张、政治扩张,影响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执政党建设没有搞好,致使其畸形发展,最后土崩瓦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建设善治政府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治理绩效不可或缺的。它对于建构政治合法性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原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价值。“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7]。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8]。善治政府的本质在于执政党与社会公民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合理地安排好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妥善地处理好了党群关系,赢得社会公众的拥护和支持。究其根源,执政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信仰人民,依靠人民,坚持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这是执政党赢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根源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三严三实”从严治党和党的群众路线执政方针,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社会主义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铸就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
人民的信任和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民生问题的妥善安排和领导干部、执政机构的良好形象是获得人民信任和认同的重要来源。究其原因,源于它是执政党是否维护民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夯实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需要。无论执政党为人民描述多么美好而理想的社会制度或政治理想,无论其在经济上取得多少丰功伟绩,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既患寡,更患不均。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切身利益。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才是衡量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指标,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一个执政党是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在乎其美丽说辞、夸夸其谈,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百姓切身利益以及能否公平地得到分配。只有使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满足,才会最终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以实际的执政功绩赢得党的领导的政治合法性[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就愈加稳定,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地位就会得到巩固和提高。正如李普塞特所指出的那样:“几代人时间的长期持续的有效性,也可以给予一个正直系统合法性。在现代世界,这种有效性主要是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6]59-60人们对于执政党合法性的认同是建立在政绩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执政实践的进程和执政时间的推移,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甚至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价值合理性既是政治合法性的内在依据,又是拓展合法性的内生性保障。从政治合法性角度来看,它符合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培育社会责任公民的需要,是稳固、提升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对于建设美好国家的共同价值理想,在国家制度建设领域占据着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价值影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当今人类社会建设目标最先进的价值追求,自身的内容和地位决定了它在全世界的传播力和话语权。占据了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意味着掌握了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就会对中国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念“也就同时变成衡量、判断和评价一切思想观念、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最重要道德原则。”[10]从价值的合理性来看,“中国之所以不搞资本主义,就是因为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相反,它会完全断送这些价值。”[11]事实也证明,只有坚持这些价值,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价值生命力所在。从群众根基的角度来看,政治合法性的实质是执政党与人或者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只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和增强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训深刻地揭示了群众根基的重要性。“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上规范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奋斗目标。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条件进行价值创新与文化创新,增强价值文化的包容性和感召力、凝聚力,用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塑造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正如道格拉斯所言:“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赢得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12]显然,这里的灵活所指就是价值上的与时俱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的合理性。它不只是一个保守成规的状态,更是一个在坚守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党的先进性既在于阶级基础的先进,更在于价值基础的先进。只有用先进的价值观武装人民,才能从根本上寻求政治合法性的认同,才能从灵魂深处获得人民的信任与忠贞。
总之,理论上的先进性,民生上的真实性,价值上的科学性,是拓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的“三驾马车”。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改善民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筑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1] 宴永和.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合法性与科学性[J].邓小平研究,2016(1).
[2] 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序[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
[3] 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1-6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5] 伍俊斌.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J].理论与现代化,2011(1):52-59.
[6]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 陈广胜.走向善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2.
[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7.
[9] 戴长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重塑政治合法性[J].理论与现代化,2012(1):22-27.
[10] 向玉乔,李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9.
[11] 侯惠勤.论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和价值合理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3):292.
[12]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58.
[13] 王冰桂舟.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结合苏共失败探析中国共产党的建设[J].赤峰学院,2014(12):25-27.
[14] 胡振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科学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48-49.
[15] 杨新宇,蒯正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及其配置的历史经验[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0-102.
责任编辑:沈宏梅
Considerations on Extension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ANG Yanbing1a,2, HE Yu1b
(1.a.School of Marxism;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542899,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tens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eds of people′s growing political rights and national supply caused by the lag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lack of social justice brought by the serious polarization from the social assignment inequality present challenges to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holding power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response to this practical problem, we should base on clarifying the source and composition of its political legitimacy,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xpand its political legitimac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legitimacy; source; composition; extension
2016-09-01
康雁冰(1978-),男,湖南永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何羽(1986-)女,广西贺州人,助教,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D663
A
1009-3907(2017)01-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