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岚
变译理论关照下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许 岚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变译理论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是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的一次新的尝试。在遵循变译理论“内外有别”的原则基础上,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译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进行了探索研究。旨在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从而为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民俗文化传播服务。
变译理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种类位居全国第二。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古韵风情浓厚。对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译介,能增进世界对贵州的了解,加大贵州对外宣传的力度。贵州气候条件优越,自然风光独具风情,民族文化浓郁,这使贵州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避暑之都。近年来,为了提高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缩小东西部差距,引进外资,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宣传[1]。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交流活动在贵州举行,全省各级各地政府也大规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宣传。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宣传活动吸引了国外专家和友人前来贵州参观、考察、学习,他们对我省少数民族沿袭下来的原始古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好奇。根据中新网报道,贵州2015年1至11月接待入境游客总数为86.8万人次,外汇收入达1.83亿美元。然而,从总体上看,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并不乐观,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究其原因,是我省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力度不够,对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重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加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力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使用目前在外宣翻译领域受到广泛推崇的变译理论,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贵州少数民族民俗翻译进行首次研究,旨在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跨文化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行为[2],而文化的产生源于人们期望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得到其他成员对自己活动方式的认可[3]。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符号进行传授和习得的知识。文化的动态性、变化性、发展性,以及文化和交际的同一性的特点,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了可能[2]。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4]。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区别,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就可能产生障碍,导致交际失败。为了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译者就要努力实现二元文化的兼容和协调,最大可能地降低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译者将不同文化进行融合,最大程度地创造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新文化标准[5]。跨文化交际实质上就是对不同的文化信息源的编码及解码过程。在外宣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译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程度,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尤其需要通过译者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使之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的目的旨在将原文本的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6]。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在于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传统介绍给外国读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正如一座架起中外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它能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提供基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更是赋予文化传播的交际过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语言、文化、体例都需纳入考虑范围。以英语和汉语为例,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两门语言的文体色彩和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在外宣翻译文本中,通常英语的译文都要求言简意赅、通达直观、自然朴实。而汉语原文却常常追求言辞华美、对仗工整、寓意含蓄。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需注意译文的特殊性和可读性,做到内外有别[7]。
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虽然也有译者采取“全译”的方法,但“变译”则是主流[8]。“变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读者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实际情况看,西方读者对我国文化接受水平接近于我们在严复时代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水平。我国已涌现出一大批精通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并且对西方文化了解颇深的学者、专家,但是西方读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研究较深的学者专家却较少[9]。因此,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将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量,将翻译内容以外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变译而非全译的方法,便能更好地迎合外国读者的心理期待,满足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
变译理论是相对于全译理论提出来的,二者的区分在于是否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完整。全译中也存在“变”,但仅局限在微调上。全译的出发点尽可能减少原文内容上的损失和体裁结构的变化,其变化是微观的。相反,变译中的“变”是大调,是译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特定读者的特定要求,在特定的形式上改变原文的内容、风格和形式,其变化是宏观的[10]102。变译理论是一种新型的翻译理论,它是从翻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以变译为研究对象,研究翻译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反映翻译本质的思想体系和科学原理[10]101。变译理论在外宣翻译中主要翻译理论。现代译者必须具备变译理论知识。许钧(2002)评论变译理论跳出了传统的全译理论的框架,它是翻译研究上的创新[11]。由此可见,变译理论在外宣翻译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逐渐成为外宣翻译的主流理论。变译理论主要涵盖七种变译手段,即增、减、编、述、缩、并、改。
增,即增加。指在翻译时根据原文的信息,通过释、评、写三种方法进行信息上的增加。释,即阐释。释是对原文某些内容进行解释,“释”分为释典(典故)、释古(古代解释)、释义(文义或词义)和释疑(疑难点)。通过“释”,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文中一些文化内涵丰富、历时久远或专业化的内容。评,即评论。评是对所翻译文发表议论。“评”包括评价(评定所翻译的文本价值高低)、评估(评价所翻译文本的内容)、评介(介绍所翻译文本相关内容)、评析(分析所翻译文本内容)、评判(判定所翻译文本内容质量)。“写”是指在译文中增加所翻译部分相关内容。“写”包括译前写、译中写和译后写。“写”的目的在于对所翻译文本介绍背景、进行补充说明、追加信息等。“减”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去掉一些不相关的信息或者难以解释的不影响翻译文本理解的细节。“减”即减掉原文中多余的水分。“减”的目的在于凸显有用的信息,增强外宣译文的翻译效果。“编”即编辑。“编”是指将翻译原文进行整理,使之更条理化。“编”包含编选(在原文中选取重要的、关键性的信息)、编排(按一定的逻辑将翻译原文进行重新整理)、编写(将翻译原文进行调整,再翻译成目标语)。“编”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使中心更突出。“述”即转述或复述。“述”是指用译文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尽可能遵循原文的逻辑顺序。“缩”即压缩,“缩”是指将原文的内容进行缩减,用精炼的译语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缩”的目的是将原文的信息量进行提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即合并。“并”是指将原文中有先后逻辑关系或同类的信息进行合并。“并”的目的在于使翻译时更加简明易懂。“改”,即改变。“改”是指在翻译前使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改变。“改”的目的是使译文能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需要,更好地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丰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侗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等十多种之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少数民族都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习俗,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笔者将通过实例阐释变译理论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例如:在春节期间,苗族村寨会吃糍粑、饮甜酒、拜年等“走寨”活动。大年初四以后举行的各种庆新年活动叫“跳场”。铜仁举行的活动唱跳花灯、耍狮子。黔东南一般开展赛马、斗牛、跳芦笙等活动[12]74。
译 文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the Miaos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different activities.These activities are called“visiting villages”,which include eat Ciba(a kind of cake made of sticky rice),drink sweet rice wine and pay each other a new year’s visit.From the 4th of the January on,the activities are called“Tiaochang”,which includes different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In Tongren Prefecture,the popular activities are lantern dance and drum dance.In southeast of Guizhou,horse race,buffalo fight and Lusheng(a reed-pipe wind instrument)dance are the most favorite activities of the Miao people.
上述文字是介绍贵州苗族如何庆祝新年。在翻译中,为了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笔者首先在结构上做了一定的改变。将“走寨”活动先引出,再译出这一活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同时,增加了“the Miaos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different activities”这一内容,以表明苗族举行以下活动是为了庆祝新年。对一些含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词汇,在翻译时都在保留其读音的前提下,加以解释说明,如糍粑、芦笙等。保留文化词汇的读音,可以使这些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和传播,进行解释说明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内涵。
再如:“踩鼓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台江县革东镇的稿午苗寨村的一种节日。在阴历六月第一卯日后的第一丑日,苗族侗族以香、蜡、纸、酒、肉等敬龙。人们披蓑衣、戴破斗笠,以求来年风调雨顺[13]。
译文:“Caigujie”(Drum festival),is a festival of 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Guizhou Province.The celebration of this festival is held in June of the lunar calendar.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burn joss sticks、candles、paper money,and offerwine and meat to the Dragon ghost to show their respect.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wear straw rain capes and bamboo hats.By holding these activities,the Miao and the Dong people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and good harvest in the coming year.
上述文字是介绍贵州苗族侗族的“踩鼓节”。在译文中,笔者在翻译“踩鼓节”时,首先保留了原文读音,然后对这一节日加以简要的解释说明。另外,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一些较详细的地名,这些地名对外国读者来说比较生僻,也难以记忆。在翻译时,笔者采用了“减”的方法,保留了大地名,减掉了小地名。此外,原文涉及到的一些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如“卯日”“丑日”,这些纪年方法向外国读者解释起来比较困难,读者也难以理解,笔者在翻译这些内容时,也将其省掉。同时,在翻译“香、蜡、纸、酒、肉”时,笔者增加了相应的动词,以便外国读者理解。最后,在翻译苗族侗族时,笔者采用了“并”的方法,使译文更加言简意赅。
又如:贵州黔东南苗族的反排木鼓舞是当地的一种祭祀。跳舞时舞者的头、颈、腰、手、腿、脚一起起舞,又被称为东方迪斯科[12]87。
译文:Fanpai(the Miao language)wooden drum dance is a grand ceremony which offers sacrifices to the ancestors in the Miao culture in southeast Guizhou.When the Miao people dance,the whole body swing.It is also known as oriental disco.
在翻译苗族的反排木鼓舞时,除对“反排”简单解释外,笔者主要采用了“缩”的变译方法,将“头、颈、腰、手、腿、脚”译成了“the whole body”。通过缩译,译文显得更加精炼,意思表达更加清楚,外国读者则更易理解。
“神树”又叫“风水树”,是布依族、侗族、苗族信奉的能保佑人畜的树。此树长在村头,参天蔽日,古老仓井。
译 文 :“Fortune tree”or“Sacred tree”,is a tree that the Buyis,the Dongs and the Miaos worship.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believe that it will safety and peace to the villagers,and prosperity of the domestic animals.This tree is located at the entrance of a village,ancient but sturdy,with a big shadow dropping on the ground.
这部分的中文文本是摘自贵州黔东南博物馆的介绍资料。在翻译时,笔者将“风水树”译成了“sacred tree”,这样更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参天蔽日,古老仓井”是典型的汉语句子,讲究对称,用词华美。但英语更注重表达直截了当,清楚明了。因此,笔者采用了“改”的手法,将这部分内容用简单的词语和结构表达了出来,这样便更利于英语读者理解。
总而言之,在进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应考虑英汉两门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行文习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交际性,注意内外有别。英汉两门语言有其不同的文采和风格。英语讲究结构上的组合和搭配,而汉语则强调结构匀称、表意含蓄、用词凝练。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脱离原文本在形式上的限制,巧妙灵活地使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的变译方法,让英文译文能够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需求,较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保留和传播出去。如何利用变译理论进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从变译理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变译理论能较好地为外宣翻译服务。此外,变译理论也为非物质文化外宣翻译提高了翻译质量,为加强传播效果开拓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1] 赵曦,熊理然,成卓.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49.
[2] 孟俊一.贵州旅游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1.
[3] Goodenough,W.Culture,Language and Society[M].Menlo Park (ed) Calif:Benjamin Cummings,1981:22.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
[5] 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30.
[6] Levy,J.Translation as a Decision Process[A].New York:Routledge,2000:12.
[7] 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3(1):20.
[8] 贺桂花.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多重矛盾关系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5(6):91.
[9]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2):44.
[10] 黄忠廉.变译理论研究类型考[J].外语学刊,2011(6).
[11] 许钧.从全译到变译变译理论与翻译观的革新[N].光明日报,2002-02-08.
[12] 乐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3] 张大情.利用地方民俗促进英语翻译教学的尝试[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3(5):52.
H059
A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大扶贫战略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2016qn18)
许岚(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