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唐佚名诗集”中的河西映像与边塞情怀

2017-03-22 12:06朱君毅
关键词:边塞河西佚名

朱君毅

敦煌“唐佚名诗集”中的河西映像与边塞情怀

朱君毅

敦煌遗书S.6234等诗集是唐末河西地区的文士或官员所作。其中,多数诗歌以河西地名为题,涉及对当地历史文化、地理风物以及边塞政治、军事和生活状况的描写。这些诗歌产生于唐末归义军特殊时期以及边塞的特殊地域,诗中寄托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冷静思考,表达了希望和平稳定和归化朝廷的强烈渴望。这些诗歌对研究归义军时期的河西历史和敦煌文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敦煌;“唐佚名诗集”;河西映像;边塞情怀

一、敦煌“唐佚名诗集”概况

在敦煌遗书中有不少唐五代时期佚名诗人的诗歌,其中一部分是本土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眼中的历史变迁、地理风貌以及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由于不属于唐代诗歌的主流,因此可能会被文学研究者所忽视。但是,无论从其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其在敦煌文学中的地位来看,都值得研究者关注。近20年来,开始有学者整理和研究这些诗歌。例如,徐俊在《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共收集了500多首零散诗歌,其中敦煌本土诗人的诗作占绝大多数[1]。项楚在《敦煌诗歌导论》中对敦煌本土诗歌设有专章,并将其分成“残诗集两种”“陷蕃人诗”“金山国诗”“敦煌风貌”等类别进行详细考证[2]。邵文实在《敦煌边塞文学研究》中也设了专章对敦煌的历史、地理和风物题材的作品进行研究[3]。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些作品是研究唐五代至宋初期间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原貌的珍贵资料。从研究轨迹来看,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从最早的文献整理,逐步转到了对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上。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直接书写河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并寄托边塞情怀的诗歌主要是敦煌遗书S.6234、P.5007、P.2672诗集中的诗歌。其中,S.6234诗集存诗9首,陈祚龙为其拟题为《杂咏》。《杂咏》中的《酒泉太守》《玩月》《西州》等体现了明显的边塞风格和地域风貌。P.5007诗集存诗3首,其中的《敦煌》《寿昌》直接以河西地名为题。P.2672诗集存诗17首,其中《胡桐树》等诗以河西地名或塞外风物为题。另外,在S.6167等6个抄本中均有《敦煌廿咏》,其中大多数诗歌都是对敦煌山川等的歌咏。例如,《水精堂咏》中的“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诗句,使用了唐淮南裨将谭可则被吐蕃羁縻,后逃归的典故,可看作是与前述诗歌同一主题的作品。关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和创作时间,最早有王重民、项楚等人进行了考证,但其多数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徐俊在《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对上述诗歌(除《敦煌廿咏》之外)进行了辑考,命名为“唐佚名诗集”,笔者以此为研究依据。

二、河西映像

在“唐佚名诗集”中,有许多诗歌涉及对河西地区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军事状况的描写。

(一)怀古咏史

河西地区自汉代起就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至唐代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繁荣地区和军事要地,其历史变迁的规模很大、时间跨度也很长。这既是边塞诗人怀古咏史的诱因,也是敦煌“唐佚名诗集”的显著特征。例如,《甘州》一诗虽然缺字较多,但是其中的“□□苏武北海暮”“空吟汉月胡儿曲”等诗句却点明了主题,即作者处于边塞之地,从心中发出的对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斗争历史的感慨,具有明显的沧桑之感。《平凉堡》一诗通过怀古,对昔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横扫五凉、统一中国北方之事进行了追述,“残云瓦解西陲阵,偃月戈鋋入帝乡”,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兴亡之感。同时,作者在诗中也记述了所写地方的现状,可见,这些怀古咏史诗中也寄托了作者对所处时代局势的感慨。例如,《敦煌》一诗描写了当时被占领的现实:“汉朝城垒属蕃家”。《嘉麟县》一诗追述了当地被“西凉后魏臣”所毁,曾经繁荣又复衰败的历史:“昔日百城曾卧治,如今五柳不沾春。”作者对此废城,以“泣麟”典故为喻,哀叹衰世:“道消堪泣遇嘉麟”!

(二)写景咏物

边塞诗中描写最多的景观就是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敦煌“唐佚名诗集”中的诗歌也有很多是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描写:一是对河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描写。例如,《寿昌》一诗云:“沙漠雾深鸣孤雁,草枯犹未及重阳。狐裘尚冷搜红髓,絺葛那堪卧□霜。”描写了边塞的气候寒冷,不堪久留的特点。《甘州》一诗中的“雪山东面磧西□”“醴泉□水绕城流”两句诗,描绘了甘州的独特自然风貌。《番禾县》一诗中的“城当河口凭石壁,地接沙场种水田”一句,是对其地理位置的直接写照。《金河》一诗中的“县名标振武,波浪出西凉。直入居延海,分流袭战场”诗句,描写了金河(呼蚕水)的起源和流向,指出了金河与振武、居延海的相对位置。二是对当地生活环境的描写。例如,《敦煌》一诗表现了“万顷平田四畔沙”“道舞春风杨柳花”的景象。《西州》一诗描写了“绿树参云秀,乌桑戴□花”的风光,都是歌颂当地环境之美的。《酒泉》一诗描写了酒泉地区的美好风光、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花柳移风含叶□”“迁渠亩上金河水,五牸分行玉畔耕。”《焉耆》一诗赞美了当地的壮丽景色:“磧深嗟狐媚,山远象蛾眉。水陆分三郡,风流效四夷。”三是对边塞民族风情的描写。在诗中频频出现了“胡笳”“芦酒”“虏骑”“胡儿曲”等词,表现了当地“风俗易中华”的特点。还有两首以植物名称为题的诗,其中《胡桐树》以胡桐树为引,运用相关历史典故,描写了胡桐树与乌桑树和杏树的不同特点:“条异乌桑”“枝生杏叶”。

(三)军事状况

在敦煌“唐佚名诗集”中,很少有直接书写战事以及军中生活的诗,较多的是对当地的军事战略意义和因战争而遭破坏情形的描写。例如,《敦煌》一诗既描写了边城的独特风貌,又表现了被占领的现实:“汉朝城垒属蕃家”。《焉耆》一诗描写了当地作为军事要塞的情况:“故城依绝域,无日不旋师。”《金河》一诗指出了金河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军事作战的重要意义:“塞城滋黍稷,地利赖金汤。”而《平凉堡》《嘉麟县》和《铁门关》3首诗,通过追述当地被战争反复破坏的情况,既体现了当地作为军事要塞的意义,也表现了诗人心中深刻的兴亡之感。

三、边塞情怀

敦煌“唐佚名诗集”中寄寓着诗人的种种情感,但是,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不同,因此,其中更多的是对现状的真实书写与冷静思考。

(一)悲愁忧思

从诗歌内容来看,作者当时应该是在军中,很清楚当地的历史变迁和当时军事力量的对比,因此诗中主要表达了两种感情:一种是在边塞诗中普遍存在的愁绪,即表现身处边关,远离亲友的悲愁。如第二首诗《阙题》就是如此,作者在深秋季节思念故乡:“羡池宾雁过,怅望杵秋声。”然而,他只有通过诗歌抒发其愁绪:“汉叶飘寒野,吟风客思愁。”在《问友人疾》一诗中,作者因身在军中,道路遥远,无法亲自探望友人,只能寄诗表达情意:“有阙驰书问,亲临诅路长。塞垣唯委命,无处召医王。”诗中也表达了作者身不由己的无奈。又如《胡桐树》一诗,并非仅仅写胡桐树的特点,而是引用《史记》所载张骞于大夏见蜀布和邛竹之典故,以此比喻作者身处边地的境况:“徒劳大夏看邛竹,谩向楼兰种一藂”,进而直书自己思念故乡,希望路途畅通的心情:“为恨玉门关□路,泪痕长滴怨秋风。”另一种是对战争频发、边关不宁的隐忧。如《平凉堡》《嘉麟县》和《铁门关》等诗,追述了当地被异族入侵的历史,以及“户口怨随羌虏族”的现实,其中隐隐透露出作者对唐末河西地区局势的担忧。

(二)歌颂武功

在表达边塞愁绪的同时,少数诗歌中也有对朝廷武功的歌颂。例如,《酒泉太守》一诗歌颂将军(即酒泉太守)的威仪与谋略,将之比作范蠡与张骞,表达了对其“控御西陲静,封侯贺圣年”的愿望。《酒泉》一诗描写在短暂的和平中,“战鼓休擂绝攙枪”,酒泉美好的风光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花柳移风含叶□”“迁渠亩上金河水,五牸分行玉畔耕”,并以“直为唐朝明主圣,感恩多处贺□□”诗句,表达了对边塞安宁的渴望。《西州》一诗既描写当地“风俗易中华”的特点,又指出当时“大道归唐国,三年路不赊”的现实,在歌颂朝廷武功的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边塞安宁的愿望。

(三)渴望归化

作者在诗中还突出了“夷夏之辨”的观念,表达了归化的强烈愿望。诗中多见“胡越”“猃狁”“乌孙”“蕃丑”等称谓,并在多处凸显了对天下归一的期盼。例如,《玩月》一诗先是描写大漠皓月的壮美,后又写下了“重轮岂是乌孙圣,皎洁分明为汉家”的诗句,表达了作者面对习俗认为是祥瑞的月晕,自己则希望这种祥瑞的月晕是上天专门对汉唐而非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明示,也就是说希望明确汉唐是天下的中心。此外,还有多处表达了边疆少数民族归化的愿望。例如,《敦煌》一诗既描写边城“万顷平田四畔沙”“道舞春风杨柳花”的独特风貌,又表现了被占领的现实:“汉朝城垒属蕃家”,还表达了复归故国的渴望:“歌谣再复归唐国”“仕女尚採天宝髻”“雄军往往施鼙鼓,战将徒劳猃狁誇。”《番禾县》一诗描写了番禾虽地处偏僻,但却适合耕种:“城依口当冲要,地接沙场种水田。”当地的“夷人”辛勤耕种,虽然在战乱时不用缴纳赋税,但是仍然心向中原:“愿拜乘凫贡上天。”当然,这实际上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统愿望。在《甘州》一诗中,“苏武北海”“空吟汉月胡儿曲”体现了对异族文化之感,因此作者又表达了希望使其归化的愿望:“悬□□感化从风。”《寿昌》一诗既表现了边塞的气候寒冷而不堪久留的特点,又以“邹鲁不行文墨少,移风徒突託西王”说明此地是化外之地。以“拓西大王曹议金”表明了对归化的信心。《嘉麟县》一诗则以当地曾经兴盛而又衰废的现实,传达了百姓思归的心声:“户口怨随羌虏族,思乡终拟效唐人。”

四、结语

根据相关考证,“唐佚名诗集”产生于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从吐蕃占领时期到归义军时期,频繁的战乱使河西地区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在诗集中亦有明确的反映。例如,P.5007诗集中的《诗》残题中写道:“仆固天王乾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中残)录打劫酒泉后却和断(后残)”,即是对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西州回鹘夺取归义军伊州领地之事的精确记载[4]。《寿昌》一诗中亦有“邹鲁不行文墨少,移风徒突託西王”的诗句,意指此地是化外之地,幸有“託西王”移风。根据饶宗颐的说法,“託西王”就是指拓西大王曹议金。这也直接说明了此诗产生的大致时间。在当时的战乱背景下,诗歌中的写实风格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归化的渴望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些诗歌集中书写了特定的地域即河西地区,一方面是受到唐代边塞诗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唐王朝的衰落以及边塞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虽然诗集中的多数诗歌都是以河西地名为题,并且多数诗歌的内容也都是对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风物等内容的描写,但是,这些诗歌的主题都很明确:或是表达忧患意识,或是歌颂朝廷武功,或是表达归化渴望。其中,表达归化渴望的诗句在多处出现。这表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和中原政权向心力的影响之大,也表明这种意识和向心力对当时、当地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其中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的意识:“方将竭力陈明主,不惮沙场立战功。”这也是当时身处边塞的文士或官员共同的心声和追求。

[1]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

[2]项楚.敦煌诗歌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268-280.

[3]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234-255.

[4]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6(2).

I207.22

A

1673-1999(2017)12-0071-03

朱君毅(1978—),男,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

2017-09-05

2016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代甘肃籍诗人的边塞诗与丝绸之路的文化关联研究”(YB064)。

(编辑:文汝)

猜你喜欢
边塞河西佚名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南京翠贝卡河西旗舰店
过年啦
邯郸学步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十二月花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