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泉明,林世芳
(1.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医科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122)
实现中国梦的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分析
封泉明1,林世芳2
(1.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医科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122)
实现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人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财富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人学意义,是分析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框架下,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积极存在,必然反映在自由时间之上。自由时间的创造、运用和享有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具体而言,自由时间的创造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路径选择;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基础;自由时间的享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马克思;自由时间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从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本质的这种界定来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存在。它必然体现在自由时间之上。自由时间是中国梦实现的空间。如果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2]199,那么不仅中国人的“个人生产力”,而且整个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此一来,单个的中国人和由单个的中国人所组成的整个中华民族,都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3]非主体性地存在着。如果真是这样,显而易见,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在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框架下,自由时间的创造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路径选择,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基础,自由时间的享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
国家富强即国家的富裕和强盛。中国近代屈辱史揭示了:一个国家如果贫穷软弱,民族就会匍匐在列强的脚下,人民就会处于令人宰割的境地。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梦的根本任务。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告诉我们: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财富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国家就会陷入贫穷,甚至是极端的普遍贫困;而在普遍的极端贫困的条件下,国家强盛所需各种条件,如科学、技术、人才、国防等,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此一来,国家就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实现国家富强就更需要财富的巨大增长。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63-64,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二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现在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富裕阶段,还有消灭贫穷的历史任务有待完成。三是中国的年人均财富产出量还只是处于全世界的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差距。比如,若论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中国比美国大几倍,但是2015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中国的6.8倍。
从财富生产的一般规律来说,要实现财富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重要的是,不能靠自然的恩赐,而必须立足于财富的创造。虽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但大自然不会提供现成的布料、水稻、房屋、铅笔、汽车、计算机、互联网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财富之父即劳动,那将是无法想象的。劳动在财富的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财富的本源。然而,劳动虽是财富的主要来源,但在不同的条件下,财富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却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量投入的大小。在以手工工具为主的生产条件下,财富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时间的花费和劳动量的消耗,因受人体极限的限制,此时财富的增长不仅数量少而且速度缓慢。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2]195-196在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下,财富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较以前有了惊人的提高。财富增长动力的这种历史性变革,使得自由时间的创造在财富的增长中变得尤为重要。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需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当前,胜利油田正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