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认为:教师要认识自我,要通过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种通道充分描述内部景观;要欣賞学生,真正地了解学生,让学生能自信而真实地展现自我,能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要认识学科,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学科。再次重温,更坚定了我的观点:追求心灵完整,与自我不分离、与学生不分离、与学科不分离,是创造优效教学的不二法门。既然优秀的教学是源自心灵的教学,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与自我不分离,以激情唤醒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教师不是春蚕,也不是红烛,更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是一盏灯,一盏明亮且引导学生的灯。只有先照亮自己,成为发光的思想者,才能照亮课堂,照亮他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学是要唤醒学生心灵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只有知识、技巧与方法,教师更多的是把知识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之中,从一种信息源到另一种信息源,直到毕业。于是,我们很多的青少年成了迷惘的一代,课堂上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因此,唤醒学生成长的自觉,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唤醒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要有完整的心灵。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策略,为什么第一天上课很精彩,而第二天的效果则很糟糕?备得很充分的课,课堂上往往没有获得预想的成效,而一些备得不是很充分的课,有时却取得意想不到的精彩,这又是为什么?
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上课时的状态,教师在与自我不分离、保持心灵完整、内心强有力的时候,往往更能激活与唤醒学生,产生优秀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较宽阔的视野和深湛的内功,课堂上目光炯炯,春风满面,以激情与理性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产生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努力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帮助他们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教师应该成为情感激发的引领者,以情激情,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我们的教授对象是活泼泼的儿童与青少年,他们充满朝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有教育的激情。心灵的开放与教育的激情,要靠教师自己读书、反思以及在实践中的修炼。永远与自我不分离,永远保持自身的完整,成为一个光芒万丈的人,一个始终充满正能量的人。这样,课堂上动之以情,才能启之以慧。学生学习因有了情感而愈发幸福,课堂教学因有了情感而愈发高效。
二、与学生不分离,以尊重亲近学生
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热爱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生命,渴望我们赖以生存的课堂教学,人长大了,但心永远是孩子的。
要尊重学生。于永正老师说:“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允许老师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之前,总要拿出几分钟来与学生“唠嗑”。充分地尊重学生,让他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消除了,学生的言谈由羞涩、拘谨变得活泼、大方,从而进入了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状态。
说写训练课《于老师印象记》的教学伊始,于老师说:“当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用一种好奇的、询问的目光看着我(板书:询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于老师让学生提问,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角度越来越不同,他都一一加以回答。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用平等与尊重赢得学生的信赖,看似进入正题前的闲聊,其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和心灵的沟通,师生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亲密关系就在这无痕的交流中建立了。
要激励学生。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注重激励性的评价,让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洒满阳光,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进步,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级教师王文丽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请了一位一直低着头不举手的孩子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一直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来鼓励孩子。在小女孩望着老师不敢读书的时候,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
小女孩点点头,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小声地读, 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读完后,王老师问她:“ 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自信地答道:“ 不紧张了。”
王老师又说:“ 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爸妈。你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
王老师用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评价中饱含着善意的激励,使学生们身心愉悦,形成了良好教学所依赖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亲密联系的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建立起亲切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在整堂课中与学科建立亲密的联系。很多时候,所谓的教学的艺术在亲密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面前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与学科不分离,用“伟大事物”凝聚学生
当畏惧学生的时候,我们显得战战兢兢;当不能驾驭教材的时候,我们同样心中没有底气。教材吃不透,课堂就显得拘谨,教学就不潇洒、不从容。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呢?
薛瑞萍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与学科的不分离,也促进她与学生的不分离。她就是《小黑魚》中的那条小黑鱼,学生就是那一群小红鱼,永远被她吸引, 永远围在她的身边。
帕克·帕尔默认为,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是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的主体。它指的是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数学学科中的数理、英语学科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等学科主体。只有对伟大事物的魅力充满深深的敬意,认知、教学和学习才能植根于神圣的土壤,教师才能从其日常工作中获得一种神圣的感觉,学生才能永远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所吸引。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少教师的课堂效率不高,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关键在于我们和学生围着一个欠缺“伟大事物”的圆圈而坐。窦桂梅老师上课,有激情,但她的激情是对“伟大事物”的激情,热衷于把“伟大事物”而非教师本人推进课堂学习圆圈的中央。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展示学科主体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呢?
我们要有能力并勇于执教学科的大循环。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发现学科知识体系、能力训练序列、知识运用规律,就会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提升教学的效率。1983年,于漪老师曾给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做了3个小时的报告,她把初、高中12本语文教科书的精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语文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如果对教材不熟悉,她怎么能够做到如此“烂熟于心”?如果对教材如此“烂熟于心”,语文课又怎么会上不好?
我们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要把每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装进自己的脑袋,扔掉教案、课件进课堂。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精力与学生进行眼神、动作、神情等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抓住学生。如果一边讲课一边想教案想课件,时不时还要去看教案看课件,分不出精力管理学生,课堂效率一般好不到哪儿去。作为语文老师,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们自己首先要背诵出来。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篇课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通篇讲道理,语言理性且口语化。教学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不太喜欢这样的课文。怎么办?于是,我决定用自己脱稿演讲的方式来教学这篇演讲稿。
开始上课了。听写并教学完“锻炼”“道德”等新词后,揭示了今天所学的课题:陶校长的演讲。我开始脱稿演讲课文,学生边听边看书。当我边配以动作边富有激情地演讲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脱稿演讲后让学生练习,请他们挑战我的演讲。学生模仿着我的语调、节奏去“演”去“讲”,积极性很高。
除教参中讲到的写“四问”的4个自然段均按“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构段外,我在带领他们脱稿演讲的练习过程中,还发现了这篇演讲稿一些特有的语言规律:一是语速比一般课文要快,二是引人注意的设问手法,三是增强语势的整齐句式,四是口语中的不规整。我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快速地进行脱稿演讲,学生似乎一下子发现了演讲的新天地。
四、成为独特的自己,用个性吸引学生
新学年开学第4天,一位当年新上岗的教师找到学校分管领导,请求不当班主任,理由是家长可能会拿她和过去的班主任作比较。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我们青年教师没有自信做独特的自己,特别让我痛心。
教学亦同理,它是教师源自心灵的在课堂上的各显神通。有的老师整堂课滔滔不绝,有的老师却惜字如金;有的老师激情四射,有的老师却不疾不徐;有的老师依本讲本,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优秀的老师虽然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保持了自身的完整,都与自我不分离,有勇气做独特的自己,这也是他们深深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倘若教师千人一面,学生会对我们及我们的教学没有一点儿兴趣。
目前,不少老教师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认为自己不要再学习了;而一些新教师特别喜欢跟风,向你学、向他学,唯独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学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拥有生命的新气象,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不丢失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
互联网与教育联姻后,学生足不出户可以学习到丰富精彩的课程,开阔眼界,培养兴趣。2015年暑假,我亲自体验到网络课程的神奇。一人讲课,让很多的学生、家长一起免费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和学生互动很开心,当学生把大把大把的鲜花送给我们的时候,更体验到自身职业的幸福感。然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网络课程也有它的局限,如看不到老师的真实容颜,PPT的字数不能太多,以图片为主,讲到的词语不能随时示范,尤其是学生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心与心的精神对话。教师永远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帕克·帕尔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理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
(巫新秋,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210046)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