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具体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幼儿园集体教学具有高效、系统性强、引领性强等一些优势。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一般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启发引导不足、灌输“高控强”等现象,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师心中没有儿童。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心中有儿童,在适宜的时机与其进行适宜的互动,从而提升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推进儿童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一、情境营造的把握:尊重儿童的成长特性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情感感染幼儿。”只有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性及已有经验为基础,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情绪,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才能促使幼儿在领域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内驱力,让活动成效更大化。
1. 贴近生活的物质支持
大班音乐活动“花之舞”,除了师幼一起学习简单的集体舞步以外,还需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不同花的不同姿态。如何将抽象的想象转换为具体的肢体动作?教师准备了各种花的照片,有绽放枝头的桃花,有缀满草地的蝴蝶花,有缠绕篱笆的蔷薇,有昂首挺立的玉兰……把活动室布置成开满鲜花的花园。姿态各异的花给幼儿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开启了他们对各种花的姿态的回忆和畅想。教师通过创设幼儿熟悉的、贴近其生活经验的场景来唤醒他们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自觉地走进教学活动可能走向的未來经验。这种具象的场景可以是视觉型的图片、动画、模拟场景,可以是听觉式的音乐、声效,可以是体验式的操作,也可以是诉诸多种感官的综合性的应用,但应该是始终贴近幼儿生活的。
2. 融入情感的心理支持
大班歌曲“月亮的味道”讲述了小狐狸捞起水中月亮,和各种食材一起煮月亮汤的故事,通过说唱两字、三字、四字的食材名称,尝试学习不同的节奏类型。这是一首充满想象、富有童话色彩的歌曲,如何引发幼儿的共鸣,带着他们一起浸入这首歌曲的童话意境?教师出示了一个大而亮的月亮模型,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小动物们看到月亮后想尝尝月亮味道的愿望,鼓励幼儿一起想办法。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分辨出这样的情节是想象,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作是小狐狸,希望能帮助小动物完成这个愿望,因为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他们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当教师用歌唱的方式把小狐狸想的办法呈现出来时,全场幼儿为狐狸的智慧而鼓掌。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易感性,且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已萌芽,当情境感染幼儿内心时,会触动他们原始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大大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回应时机的考量:发现儿童的成长需要
幼儿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成长需要,有追求自我实现而产生的向往进步、趋向完善与发展、渴望实现潜能的种种冲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活动现场,与关注预设教学方案相比,教师更应去关注幼儿的状态,挖掘其智慧与潜能,让教学活动有效且高效。
1.理解,透过表象客观判断
上述大班音乐活动“花之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花的姿态时,有的孩子踮起脚尖、两手兰花指、手腕靠拢举过头顶,好似盛开的玉兰花;有的孩子“拧”出三道弯,打开的两支臂膀在肘关节处屈着,两只小手一高一低,好像娇艳的桃花。有个孩子在地上翻滚了起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好多孩子还模仿着。这个表面上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应该有孩子自己的诠释。教师没有呵斥,待大家稍稍平静后,问第一个在地上翻滚的孩子:“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刚去公园看樱花,觉得风一吹,地上的樱花瓣翻滚的样子特别好看,就模仿了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不能只关注常规或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要对幼儿出现的各种回答与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的回应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唤醒并激励幼儿内在的潜能。
2.接纳,利用差异积极对话
大班语言活动“想换肤色的小狼”讲述了一只灰色小狼换肤色的故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认同感”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狼是灰色好还是彩色好,为什么?有的说:“灰色好,虽然灰色不漂亮,但变回灰色后小狼最自在。”显然,这是离预设教学目标最近的答案。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彩色好,如果是彩色的话,小狼就是最美丽的狼。”“我也觉得彩色的好,妈妈说要勇于改变自己,小灰狼变了那么多次,是只勇敢的小狼。”不同的孩子除幼儿园之外接触的环境都是不同的,前期的已有经验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观点会有差异,在教学活动中也时而会出现偏离原目标的情况。教师应善于接纳每一种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偏离的现象,因为这才是孩子最真实的回应,才是孩子自身成长最需要的表达。于是,教师舍弃了原本对故事的小结这一环节,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孩子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有孩子受同伴观点的影响而动摇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关注的已不是答案,享受的更是自由表达的酣畅。
三、拓展艺术的探求:鼓励儿童的自我建构
幼儿期的自我建构会对此后的自我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幼儿互动,共同建构对世界的各种认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人,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主体,需要教师无痕的引导。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幼儿发出的信息和发起的互动做出及时的回应与反馈,因势利导地提取、生成鲜活的教育资源,或调整预定的教学计划,或生发新的教育活动,从而满足幼儿的自我建构需要,让教学场景流淌出灵动的气息。
1.链接——从“活动意外”走向新经验
在中班写生活动“花儿朵朵开”中,幼儿来到户外观察各种花。他们在仔细观察花的颜色和形状时,被飞来的蝴蝶吸引了,忘了观察的目的与要求,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了蝴蝶上。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3—6岁的幼儿,因此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经常会碰到一些“节外生枝”的小意外。当“意外”来临时,教师要聚焦现象与原教学目标、内容间的关系,分析预设之外的新经验走向,通过顺应、调整等手段将“意外”与新经验进行链接。“花儿这么美,蝴蝶都被吸引来了。你看到的蝴蝶是什么样的?快让蝴蝶也飞到你画的花上吧!”一句话,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又架起了需求与新经验之间的桥梁——鼓励幼儿画上蝴蝶。原来的写生活动只需观察静态事物,此时还要将看到的动态事物画下来,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因这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难度已不再是问题。
2. 激活——由“新鲜资源”生发新活动
在“夏天来啦”的大班社会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走出活动室,在校园里寻找夏天来了的秘密。来到种植园地时,发现田埂上有几条蚯蚓,孩子们立刻被其吸引,纷纷驻足观察,还自发讨论:蚯蚓住在泥土里,泥土里除了有蚯蚓,还有什么小动物呢?“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知识经验的需求,马上和幼儿一起开始了“泥土里的秘密”这个活动。在交流分享的环节中,幼儿还自发开展了一场“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的辩论,教师又抓住这一经验冲突的学习资源,立即开展了“益虫OR害虫”的调查,并由此活动拓展了“田里的虫虫”这个活动,和孩子一起了解田间常见的益虫和害虫。当教学活动中出现新资源且孩子感兴趣时,教师要把握住各种最新资源,即时生发新活动,帮助幼儿不断建构新经验。幼儿的注意力又是容易转移的,再好的资源也可能稍纵即逝,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敏锐且准确的判断,即时生成新的活动,以此来激活幼儿主动建构新知识经验的潜能。
总之,幼儿园教学的主体是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应看到儿童,并立足于儿童的现实,在伙伴式的师幼互动过程中,动态地促使儿童的学习、经验按他们自己的节奏不断螺旋上升,从而实现集体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周燕,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214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