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刚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社交的高覆盖率及多元化,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这项新的技术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些原本单一的传播方式融合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给新兴的网络媒体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并赋予了极大的活力。文章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概念;特征
舆情就是对“舆论情况”做出的简称,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针对中介性社会事件的产生和后续发展,作为事件主体的民众对作为事件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舆情是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针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发现的不同问题,所产生的不同看法、理念、情绪和观点等表现的总和。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来看待舆情,不难发现,其实舆情本身就是民意理论中的一部分,它就是民意利用公共信息平台所产生的综合反映形式。
简单的来说,舆情是在某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所表达的社会态度总和。在实际发生的社会事件中,对于舆情概念的掌握,必须理解以下四层含义。
1.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简单来说,人民的思想意愿是形成舆情的基石,没有人民,没有人民的思想意愿,就没有舆情。
2.舆情所要表达的民意,不是空洞而虚假的民意,而是那些对政治领导的决策能够起作用甚至达到震慑作用的“民意”。
3.舆情的起因是爆发的公共事件加上民众的反应,这是产生舆情的基础,对舆情进行分析,首先要深入研究这些引发舆情的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因素;
4.舆情传播的有效空间会对舆情的传播及舆情对政治领导做出决策行为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舆情传播的有效空间很大程度上影响这舆情的传播范围、影响人数、影响时间,掌握并控制舆情传播的有效范围,更利于掌握及引导舆情的后续发展变化。
网络舆情则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某一突发公共事件,传达广大网民针对这一事件所产生的观点、情绪、理念、行为态度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一般带有网民的主观判断,不需要经过传统媒体或者政府网络政务部门的检验和修改,直接通过不同的网络舆论发表形式公开到互联网上。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设备使用的普及,社会各阶层人民与网络的接触更加紧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表现出传播影响范围广、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迅速等特点。网络舆情作为目前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给了所有公民发布个人看法主见及参于讨论政治时事的途径,将网民的想法从局限于私有空间拓展到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每个网民都可以发布想发的网络信息,每个网民也都有发布、选择、传播各种公开网络信息的权利,通过各种移动互联终端和网络站点,网民可以立即发表自己对各类公共舆情的看法及意见,基层民意可以直接向参政者传达,民意表达更加自由,相对的,参政者接收民意的渠道也变得多样。鉴于互联网可以做到匿名这一特点,大部分网民更加倾向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看法、意见、态度,不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比较真实地体现出不同群体的价值,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网络舆情的产生及传播过程中,网民通常会自觉表现出非常迫切的参与意愿。在对某一公共突发事件发表看法、发布观点的过程中,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意见,常常形成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积极方的态度和消极方的态度一同产生,相互交流。这种网民间的对某一事件的实时互动探讨,能使各种不同看法和理念迅速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会出现对立面,使得网络舆情能够更快的形成并得到重视。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络舆情的内容、形式及主题非常多,讨论的中心话题往往是随机、带有主观特性的。从传播网络舆情的主体来研究,发现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都会有参加网络舆情讨论的网民;从已产生的网络舆情的主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的传播方式看,网民可以随时利用各种网络终端进行言论发表,也可随时对已有言论进行拥护、批判和转发。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在互联网这样的开放平台中,受到各种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网络评论往往会不具理性,没有客观评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绪化内容,更甚的是一些人或极端团体会把网络平台作为发泄不良情绪挑起事端的一个平台,通过恶意的相互传播影响,这些不良极端意见很可能在随波逐流下,演化成为恶意的不良舆论。
五、網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形成,只需某个突发公共事件,加上一些极端渲染,就可以成为一个导火索,使得网络舆情形成一个爆发的态势。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网络给我们的交际和言论发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些极端网民或团体可以轻易通过互联网散播虚假谣言、披露他人隐私、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恶意人身攻击。
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谣言、非理性声音极易引发公众对立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酿成重大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因此,社会各界呼吁网上出现更多正能量信息,构建和谐的网络言论环境;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信息,加强舆情监控,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在新舆论环境中的执政能力,及时化解矛盾,处理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109-113
[2]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66-70
[3]江耘.网络公共事件及政府治理对策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4]余才忠,熊峰,陈慧芳.舆情民意与司法公正——网络环境下司法舆情的特点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1,12:120-121
[5]陈禹,王明明.信息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