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怡
摘要:《雪国》、《古都》、《千只鹤》并列为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系列代表作,其主要风格便是融合了西方的文学创作方法,将其与日本古典传统融为一体,以表达出其自己独有的日本式唯美风格与深刻内涵。本文将具体以《千只鹤》这一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西方心理分析文学批评角度出发,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特色,剖析《千只鹤》这一部文学作品想要传递出的主题,以及其深蕴的心理层面表达。
关键词:川端康成《千只鹤》;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美学意义
一、绪论
心理分析批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其理论主张从人物的精神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从而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在看清作家写作内涵的同时,深化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川端康成的《千只鹤》作为一部“意识感”突出的文学作品,文本中对于人物心理层面上的刻画总是夹带着一种别具美感的内指性,使得整个作品在美学特征的观法下构成了一部心理冲突叠加而成的悲劇。因而在把握这部小说的时候,应重点的从心理分析批评角度,系统化的对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意识想法进行分析,由此更好的理解《千只鹤》所提供的独特的审美角度。
二、心理分析批评简述
心理学这一学科自身源于西方哲学,早期上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都把“心”的探讨,视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到了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隶属于哲学到开始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在内容上只涉及了人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学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后,使文学研究的基本功能由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转向了对文学心理现象的描述。
心理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主张客观如实地、不涉及个人主观趣味的描述,它抛开传统方法的价值评价,从丰富的文学心理的事实材料出发,运用心理学的概念术语把文学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形式及发展明确具体地描述出来。
文学领域的心理分析批评包含着一系列理论假设。第一,艺术主体都是神经病患者;第二,艺术作品都是隐秘欲望的物化;第三,艺术文本皆可以像解释梦境一样地被解释;第四,“解释”就是穿越“显意”直达“隐意”。奥地利精神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开创者,他主张“文学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升华”,提出了与此相关的系列文学研究方法。从“创作动力研究”到“作品内在心理学研究”;包括神话或原型研究、读者与作品关系研究以及三角结构的审美分析研究,心理分析批评的基本宗旨便是建立文本“显意”与“隐意”的总体语法结构上,以发掘文本“隐意”为批评的基本宗旨,从而在这一理论提供的视野中探索读者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反应动力。
(一) “人格理论”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曾首次断言,支配我们的行动的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这个术语是指代人类心理的非理性部分,如隐藏的欲望、野心、恐惧、激情以及不合逻辑的思想等。在弗洛伊德这里,他从根本上将无意识规定为一个动力系统,它不只是对心理活动神秘性质的描述,而是一种具有精神价值的符号。而他在1923年发表的《自我与本我》中也详尽的论说了“人格心理结构”这一人类心理地形图:即人的内心世界是由最原始,由本能和性欲组成的“本我”、受理性与常识调节的“自我”和理想化道德和良知象征的“超我”组成。“超我”引导“自我”抑制“本我”,这是人类心理图景构成的基本活动范式。而“本我”要想满足快乐,“自我”要延续生存,就必须升华无意识,从而转向文化世界的高尚境界寻求生命的救赎。
(二)梦的理论
“梦”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一种伴随着语言活动的“拟语言”,拥有着“显意”和“隐意”两个层次,而心理分析的使命,便是透过“显意”去追寻“隐意”,穿越表层结构去追溯深层的无意识。其次,弗洛伊德把“隐意”化装的语法规则归纳为四条:凝缩、移置、再现和再度修饰。他总结,梦是一个像汉语文字一样的象征结构。构成人梦境的每个元素都是无意识心理的象征,其中“隐意”通过自由联想自我展开,而“显意”则成为“隐意”的隐喻。
三、结语
川端康成对《千只鹤》题诗曾曰:“春空千鹤若幻梦”,即指美的转瞬即逝性和难以捉摸的脆弱之感。而他笔下塑造的每个精致的人物也都在这场于“美“的追逐中奔劳,在不满中归于平顺,在遗憾中回归生活。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品评小说中刻画的人物,不仅是对这部文学作品想要传递的主旨进行认识感悟,同样的也能够在审美层面去认识到一切美的憧憬的虚无缥缈性。这种纯粹主题的追求或许就是川端康成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被众人景仰的根源。万事万物皆源于其本心,发掘好心之所念,想好心之所想,从而在文字中感悟“美”的主题,或许这就是每一个阅读《千只鹤》的读者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川端康成.千只鹤[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2013.
[3]田静.川端康成《千只鹤》中女性形象之美的剖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26(09):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