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宁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政新词应运而生并不断涌现,而时政新词的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词汇的翻译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近些年,富有中国特色的时政新词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译者的重视。由此可见,在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时政新词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去做好这类翻译也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目的性;时政热词;翻译
目前为止,已有一些学者这此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用的研究,但还不能起到规范作用,因而时政新词的翻译仍然处于一个不系统的状态。在这里,我们从目的论着手研究时政热词翻译。
首先要了解目的论的原则:
目的论规定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所采取的方法。
一、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从而使读者觉得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让接受者理解语义并在目的语文化及其使用的交际语境中产生意义。
二、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出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保持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与其他翻译理论所说的忠实于原文意思相当,然而忠实的程度和模式则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
三、忠诚原则
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1oyalty principle)。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不足: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译文的评价不同。除此之外,如果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恰好刚好相反的话,那么我们则会因为去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了忠实性。
综上所述,这三大原则就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都要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因为时政热词的翻译受众者是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各国政府首脑,所以要以目的论为准则,充分考虑受众者的心理、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谨慎翻译,否则会引发误会或争论。
由此我们提出时政热词翻译的三个准则:
一、解释性翻译:即解释背后的含义的翻译方法。例如:“菜篮子工程”,并不是说让市民拎着篮子去买菜,而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市场提供的农产品多样化,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也不是说三个农民的问题,而是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外国人通常不懂这类充满中国特色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翻译的时候加以补充说明,消除歧义。
二、直译法。当中英文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并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直译法。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友好访问”(goodwill visit), “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等等。此时不必做过多解释,直接翻译即可。
三、意译。由于时政热词通常生动又充满中国特色,同时各国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时政热词在目的语中缺乏相对应的词汇,此时我们便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例如,“形象工程” 是指一些当地政府乐于做一些假大空的面子工程来显示他们的业绩,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用。所以“形象工程” 翻译成“vanity projects”就要比“image projects”更好。还有其他一些例子: “唯文凭论”(the phenomena of diploma counts), “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等等。
翻译是一条无止境的路,时政热词又是非常关键的领域,因为其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所以,今后我们依然要锐意进取,向更高水平的翻译迈进。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高级教程[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马会娟, 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中国翻译,2010.
[4] 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J].翻译通讯,2011,(3):21-24.
[5] 徐丹.文化融合的语言翻译问题[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07.
[6]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 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21-24.
[8] 张健.汉语新词误译现象剖析[M].上海: 上海科技翻譯出版社,2006.
[9] 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