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斌
成都的创造力来源于包容、和谐的人文环境
“东华门遗址就像一本成都历史的教科书,你一页一页地翻,在一个局促的区域里面,能看到不同时期祖先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它所处的时代和曾经的辉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这样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
一边是现代城市的发展,一边是古代文明的保护,成都的选择毫不含糊——将东华门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列为重大项目予以推进,作为市规划局实施城市中央公园规划的重要突破口,并迅速调整原有建设规划,实施原址保护,建设遗址公园。
“当时我觉得只要能把体育中心南边的这一小块地方保存下来,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但成都市委、市政府竟以这样的气魄对整个遗址进行保护,这完全超乎我的想象。”王毅说。
为了展现成都综合文化实力,成都市拟依托东华门遗址,规划建设中央公园“成都中心”,将其打造成集文化中心、城市遗址、中央公园和产业高地为一体的城市的文化標识、文化门户和文化盛景,建设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工程,成为又一张世界级的中央公园城市名片。
“文”与“创”的沃土
在此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中,以文化作为功能定位的,只有北京;成都之所以能被定位为文创中心,在王毅看来,源于成都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的包容。
“从秦汉时期‘列备五都,到唐代‘扬一益二,也就是从距今4500年前一直到唐宋时期,几乎2000多年的时间,成都都被放在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这样极其突出的地位。”王毅说。
而特有的区位优势,让成都成为丝绸之路、蜀道、金牛道、茶马古道等古代商贸驿道上的商埠枢纽,也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沟通的前沿,商贸和民族交流带来了各种文化的开放流动:宗教文化佛道并盛,兴衰跌宕,丝路文化吐故纳新。
如果说,“文”代表着成都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创”则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早在4000多年前,古蜀的人们已经用卓绝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技艺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
在王毅看来,成都的创造力来源于包容、和谐的人文环境。从秦定巴蜀到湖广填四川,成都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加上商贸枢纽的地位,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
这种包容无处不在。湖北人王毅自称“巴人”,自打大学毕业留在成都,30年来,他已经深深融入到这座城市。“首先,语言就很容易沟通,四川话不像其他方言,比较好懂。其次,在这个城市,你只要做出哪怕一点贡献,都能被这个城市记住。”他解释说,“你看武侯祠,祭祀的对象诸葛孔明是山东人吧,杜甫草堂纪念的杜甫是河南巩县人,永陵安葬的前蜀高祖王建是河南舞阳人,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是汉中人。”而他自己,一个外乡人,如今却成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不断向人介绍着成都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在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确定的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西部文创中心。“这既是国家发展战略对成都的要求,也是成都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市委在规划统领成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师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他看来,西部文创中心是国家六个中心城市中成都独具特点的城市定位,“文创”是内涵,“中心”是功能定位。文创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包括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既有向内的引力,又有对外的张力。
按照“文创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要求,成都市现正在制定具体的行动纲要。据师江介绍,成都市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互联网+”为抓手,以统筹推动文创产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音乐产业、影视动漫游戏产业、演艺娱乐、创意设计为主的新兴文创产业,提升发展文博旅游产业、传媒出版业,整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产业业态,推进文创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设文创产业功能区,壮大文创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文创产业支柱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提升竞争力,把成都市建设成为高端文创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国际性文创中心城市。
音乐产业以其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渗透力强等特点,引领着文化产业发展,是典型的绿色低碳产业。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表示,成都是拥有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四大城市之一,音乐产业发展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成都已出台了《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2020年,音乐产业年产值达到400亿元;2025年,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将成都发展成为汇聚音乐人才、发布原创音乐、孵化音乐企业、研发数字音乐、交易音乐版权、荟萃音乐演出、集散乐器和音乐设施设备的全国现代音乐产业领军城市。
在打造文创中心过程中,师江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文化创意更好地与产业融合。“融合打通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因为文化和文化创意覆盖面广,更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往往在这一块上,社会和企业关于在文化和文化创意的这一个统领下,怎么来进行资源的整合,是一个难题。”
师江表示,目前成都已发布了《关于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希望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另一个难点就在于平台建设。“搭建一个像音乐界的格莱美和工业设计界红点那样的文化和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平台,真正让中国的文化和创意设计在世界站有一席之地。”师江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目前成都正在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德国iF设计奖和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IDEA)这三个全球顶级的文创平台谈,希望进行全面合作,迅速将成都的文创设计推向世界。
以“创意成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6成都创意设计周于11月25日~27日集中呈现。创意设计周携手全球三大设计奖项之一,素有“设计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设计奖,举办了成都创意设计产业展览会、金熊猫文创设计奖、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成都峰会、“双百”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成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电子竞技大赛等六项活动。吸引了参展企业658家、参赛机构上千家、设计作品及展品两万余件、观众252.1万人次。尤其是与德国iF设计奖进行战略合作,打造“金熊猫文创设计奖”,12件优秀参赛作品被推送参加2017iF设计大赛,代表成都角逐国际顶尖设计大奖。
“金熊猫文创设计奖”不仅将紧密结合成都主导产业,促进创意成果转化、培育创意设计人才,实现创新改革突破的“催化剂”,还将成为扎根成都的“中国西部创意设计第一奖”,更将在国际顶级设计大奖的支持下,成为中西部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奖项。以此促进成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升成都文创的国际实力。
成都创意设计周正推动成都市建立创意设计全产业链,加快创意、创新、创业步伐,逐步摸索出一套“消费提升促进生产升级,生产升级激发创意设计需求,创意设计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意新经济”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一个以文化闻名的城市,不光需要厚重的历史,也需要不断的传承。为了让成都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成都市一方面通过实施文物保护展示项目,突出实体呈现,彰显城市文脉;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活态非遗项目,延续民风民俗,传承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试点、示范城市,成都率先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纲要》,在城区实行文、图两馆总馆制和网格化服务,让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实行乡镇中心制度,解决农村文化活动按需定制,让广大的农民群众能够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师江透露,成都将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历时三年。目前已经完成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规划方案,让成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