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雪 邓纯余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事关我国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总结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对加强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政治保证、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奠定了党在少数民族中开展团结教育的重要基础。
1.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
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贯穿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一条主线。党的民族理论教育理念,就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党在成立之初就特别强调,民族问题是革命和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二大”“三大”“六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的民族工作,提出了平等、团结、自治、自决的民族纲领以及建立联邦共和制国家的民族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探索受到苏联“联邦制”模式和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逐步抛弃了“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的口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目标任务,形成了涵盖教育组织、区域自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经济扶助等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方法。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执行了民族纲领、民族政策,初步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组织机制。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教育随着党的成熟尤其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成熟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和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创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及时地将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相关的民族法律法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全国支援西藏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21世纪以来,党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从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2.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党的民族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任务构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形成了党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党的中心任务相一致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就提出了“平等、团结、独立”的民族纲领,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中心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围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三大任务而得以展开。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治教育以赢得民族团结、民族拥护为目标,通过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累了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重要经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抗日宣传、培养民族干部”为主线,初步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宣传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这一更为成熟的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任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发展民族理论、宣传民族政策为任务,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政权建设、干部培养、经济发展、宗教改革和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陷入了停滞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向,宣传了党在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经济、法律政策,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反对精神污染等一系列活动。
3.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利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是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明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尊重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坚持在革命的步骤和方式上不能一刀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坚持“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及时总结、交流和宣傳民族工作的经验得失,巩固和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党采用“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法处理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一般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区情教育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的干部、学生、工人和农牧民开展分层次、有重点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
坚持利益第一,走群众路线,是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充分尊重民族地区社会阶级状况的实际,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利益,注重做好少数民族人们的统战工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商业、手工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多次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上去,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央向民族地区大量派遣优秀干部,广泛开展“交朋友,做好事”活动,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困难,达到“疏通民族关系、调解民族纠纷、推行区域自治、促进社会改革”的目的。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是尊重少数民族实际利益的直接体现。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要求红军切实尊重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规定了尊重回族风俗习惯的“三大禁条、四大注意”,使用藏文、回文发布文告,号召汉族指战员“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强调“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准许人民信仰菩萨,不愿当喇嘛允许还俗”,严格规定保护寺庙、经堂、经书,向寺庙活佛、喇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汉族同志学习蒙古族文学,创办少数民族刊物,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党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关系,坚持党的政治生活原则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相适应的原则,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水平。
坚持“调查研究要走在民族工作的前头”。早在党的“六大”召开时期,中央就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中委托相关人员研究和准备少数民族问题的材料。这一举措为长征时期红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造了社会条件。1941年,根据中央颁布的《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下设的民族问题研究室多次组织考察团到绥远、陇东、关中开展调查研究,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等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派下来”“请上去”的办法,向各民族地区派出了中央访问团,深入开展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少数民族历史和语言大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各地民委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经常性地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全面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4.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榜样示范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与党的纽带。大力选拔、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经验。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从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办法,通过举办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创办民族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中央党校、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延安民族学院先后开办了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涌现出高凤英、马本斋、贾力更、王国兴、李红光等少数民族抗日英雄。毛泽东强调:“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一些地方先后创建了民族学院,中央党校、全国重点大学、一般大专院校以及政法学院、艺术院校、医学院校相继举办了民族班。此外,还通过军地两用人才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掌握军事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21世纪以来,党坚持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坚持“特殊点、优待点”的政策,采取“压担子”“带徒弟”“走出去”的办法,培养了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形成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最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启示
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发展。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平等互助的原则,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是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促进民族团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向前进,更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彰显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价值。
从民族问题的性质把握我国当前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形势。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平等、互助、发展、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但民族问题仍然复杂,民族工作依然繁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差距日益扩大。国内外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加紧各种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民族关系的不可控、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工作时有新情况、新问题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复杂形势认识不足,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开展,导致了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调适和监管还处于弱化状态。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总体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工作的繁重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定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方向。一方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各项民族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继承党的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及时总结和提炼党的民族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切实坚持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工作中的生命线地位,始终相信、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通过建立健全黨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将党的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相应的民族事务管理中去。当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具体把握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依托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的人才干部的培养,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巩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民族制度。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紧密地联系民族工作的具体任务,坚持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兴边富民、扶贫开发、社会管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及城市民族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等实践活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5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67.
[4]曹 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