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新课改下强烈要求实施的一项必修课程,而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力量,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领路人。
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校虽然都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部分高校在毕业率的压力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舍弃,没有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即使有少数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系统规模化的管理组织模式,更缺少相关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1]。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培养不重视,一般采用辅导员兼职心理教育课,由于他们不是专业的人员,缺少相关的心理專业知识,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课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辅导员更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高校繁重的教学任务时,能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影响其他教育工作者,帮助其他同仁解决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投入高校教育工作当中。
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问题
1.辅导员的心理教学不专业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是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辅导员自身的心理教学专业素质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不知道如何去疏导,没有具体的解决策略[2]。在课堂上,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不足,固守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是照本宣科,课堂缺少灵动性,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高校对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心理知识不了解,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不知如何解决,致使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另外,高校缺乏心理健康的师资力量,辅导员没有正规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没有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困难。
三、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学水平
高校应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学教育能力的培养,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方面的辅导,培训心理咨询的相关技能。可以进行讲座或是通过不定期的心理学技术培训,还可以到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去进修,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学水平。另外,完善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教学方面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辅导员的心理教学进行监管,对于心理课堂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辅导员的 教学责任。学校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 的身心发展,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建设。
2.高校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开展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或者心理知识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要强化自身责任,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心理学的教育机制,重视心理学教育工作,提高自身心理学水平,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予学生正能量,培养心理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志永.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
[2]杨延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