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君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从内涵上分析,“中国梦”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的梦,即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其次,“中国梦”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立足于现实,坚持我们一贯弘扬的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去奋力实现;最后,“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国家的梦,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正 是其公共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说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为它的最终实现而努力 [1]。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契合
1.当前大学生思想信念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信念对校园里的青年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实中思想意识及行为的变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2]。
2.“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从位列关系上说,“中国梦”更具包容性,它是在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所铸就的民族梦想,个人的理想的完满实现是我们民族梦实现的基石。从涵盖关系上说,“中国梦”作为民族梦的基石,具有整体性和整合性,无论从内涵还是结构上都包括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次,其中个人理想作为基础单位,它是“中国梦”的重要成分。
三、“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创新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过去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在思想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总归收效甚微。由此可见,适应时代发展,融入“中国梦”理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课堂、生活与网络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首先,课堂作为高校大学生教育与学习的主渠道,当然也可利用这个平台将“中国梦”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具体教学当中,通过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诠释,增强大学生坚定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强化民族责任感,明确自己所掌握知识对 “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性作用。其次,与大学课堂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同样也是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中国梦”的思想灵活而自然地融入学生业余生活,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又能唤起其学习兴趣,让“中国梦”贴近现实,走进生活。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正是由于它的普遍性、便携性、时效性以及丰富性,才为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开创了一个优质平台,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理念以科学化、大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渠道,引导学生自己去看、听、讲,不断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3]。
2.丰富实践育人平台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亦指导实践。学习“中国梦”理论知识能够夯实我们的知识理论基础,但还应通过实践真正体会其意义与价值,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这样学生既能有机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以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又能了解和感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感受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走向基层,真正体会和了解“中国梦”实现路途的艰辛与漫长,使其认识到需要从自身做起,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肩负使命,不断前行[4]。
参考文献:
[1]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12-23.
[2][4]林伟毅.以中国梦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57-60.
[3]梁爱文.中国梦语境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