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反扑

2017-03-21 14:56谢金萍
IT经理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便利店亚马逊零售

谢金萍

线下实体店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通过各种场景化融合创新,已呈现出强烈的反弹趋势,便利店会成为新零售的第一战场吗?

2015年,时任去哪儿副总裁的张泽,离开打拼多年的酒店旅游行业,选择零售领域创业,与零售界的一名好友创立了“货圈全”一家杂货铺进货比价平台。

张泽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至少有560万家便利店,一年的销售额差不多10万亿元,其中有3万亿元是烟草销售。

看上零售业生意的还有庄辰超。2017年情人节前夕,在北京中关村大街周围,5家名为“便利蜂”的便利店开始营业。便利蜂于2016年12月初创,据报道随后便获得了斑马资本3亿美元融资,而斑马资本正是庄成超从去哪儿离职后创立的。

同样有好消息传来的是爱鲜蜂。2017年2月9日,国内社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中商惠民宣布战略投资O2O社区电商爱鲜蜂,持续深耕社区市场。一时间,线下便利店生意热火朝天。

自“新零售”的概念提出——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指出,纯电商的时代终将结束,线上线下和物流需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零售业线下的经营能力与如何变革,成为了当下最热议的话题。

马云的言下之意是,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利用大数据,让库存管理得更好,让企业库存降到零,而物流的本质是真正消灭库存,这才能产生真正的新零售。

据业内相关报告,2016 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 1000 亿元,增速在 15%左右。尼尔森数据统计,中国便利店渗透率从 2015 年的 32%上升到 38%,相比面临“关店潮”的超商和卖场,便利店逆势上场。

那么,便利店会成为新零售的第一战场吗?

大数据驱动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未来零售业的一个趋势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制造和销售,“从生产制造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将用到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带动生产效率和销售的提升。”

张泽看上的是还没进行信息标准化的便利店,而其背后是大数据的生意。

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至少有560万家便利店,除去罗森、711、全时等标准化品牌,国内杂牌、夫妻便利店(俗称“杂货铺”)居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指出,全国便利店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城市便利店發展差距较大,全国便利店品牌已达到262个,其中上海、深圳、南京的便利店品牌均超过了10个。便利店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大。

除了上海、深圳便利店发展水平较高以外,北京、广州便利店的发展水平与日本等成熟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南方沿海地区便利店发展较好,长江以南典型的消费方式是24小时便利店,北方被大部分小超市、夫妻店占据,而西北、西南内陆地区便利店发展还较为落后。

这意味着,在这个没有统一品牌、大部分便利店没有信息标准化的市场里,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作为线下人群的流量入口,便利店可优化的空间很大。无论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是在乡镇上的小型超市和便利店,它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店主从当地的批发商采购,然后上架销售。

“传统的杂货铺行业,需要信息透明化和标准化,”张泽表示,这个行业很需要整合线下的零售批发商综合信息,整理价格,为杂货铺提供更便捷获取产品价格讯息和进货渠道。因此他成立了这么一个平台“货圈全”,希望打破零售行业进货价格信息不透明的状态,以互联网技术切入传统市场,做标准化信息服务。

信息标准化,意味着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进行增值服务。张泽说,有了大数据便能做定制服务,拥有大数据的平台会像杂货铺的总部大脑,为每一个单店做进出货数量定制,根据社区特色设计空间服务等。

实际上,早已盯上这块蛋糕的不止货圈全一家,中商惠民、掌合天下,更有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以及京东的新通路等早已入场。但同样作为B2B的平台,它们在供应链服务上各不相同,比如,中商惠民的模式是直接对接厂商,给便利店提供全套的供应链服务;掌合天下在每个地区建立服务站,向批发商提供诸如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营销管理和品牌推广等服务的路径,货圈全则不涉及物流和交易。

便利店生意,换句话说,是社区的生意。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商铺负责人朱兆荣表示,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忙,便利店和杂货铺成为城市人群更便捷的选择;另一方面,大型超市里的货品未必是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这也使大型超市的竞争力有所减弱,而便利店的生意反而好起来的一个原因。

在提出的新零售业态中,线下的经营与线上供货及物流配送的结合会更加紧密,也会因此催新生出一大批创新性很强、成长性快的新公司。而便利蜂,便是在这样的情况诞生,它的出现,能否为国内零售领域创业带来新时期?

新的模式

2016年12月,便利蜂成立,管理团队大部分来自于邻家便利,而邻家便利是7-11 中层管理人员离职集体创业的产物。也就是说,便利蜂在选品、供应链管理和货品陈列上等方面上,吸收的是7-11先进经验。

区别于传统便利店,便利蜂推出了完全自助开发的APP,并支持四种业务:一、会员支付,使用便利蜂APP,自动选择最优优惠券,一步完成支付;二、会员自助购物,自助结算,出店时只需出示支付凭证即可离店;三、预订自提,提前下单预订商品,由店员给准备好,到店直接提货;四、配送到家。

云启资本认为,便利蜂在提供的线上选购-线下自提/送货上门场景中,商家可有效减少店面前台的商品存量,将存货从前台移至后面,从而变相提高了物理货架面积。

2017年2月,便利蜂的出现成为热议话题。“便利蜂”的模式是否意味着传统便利店变革的方向,是否成为国内零售业的新业态?更有人将便利蜂拿来与Amazon Go相比。

Amazon Go是亚马逊最近推出的实体零售商店,下载其APP,扫描二维码进入“Amazon Go”商店购物,就可以在货架选购。据介绍,该新型零售实体店采用了新的技术,即自动甄别店内商品是被拿走还是被放回,并将信息传到消费者的虚拟购物车中,最终在APP上完成商品结算。消费者离开商店之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一张电子小票,包括购买商品的价格和信息。不过,目前商店处于内测阶段,预计今年将会正式开放。

从便利蜂的体验和Amazon Go介绍来看,前者仍属于轻量级革新,后者则有新技术加持,尚不能同日而语,但可以看出的是,国内外都在探索“新零售”模式。

据福布斯报导,在美国,每10美元的消费当中,有9美元花在实体商店,线上零售的总营收虽已达到3600亿美元,但仍远远落后线下商店的4兆美元。以沃尔玛为例,2015年的营收约4820亿美元,线上电商收入为140亿美元,亚马逊则为1070亿美元,就算亚马逊独占整个线上零售市场,总体营收仍大大落后沃尔玛。

亚马逊若想要超越沃尔玛,必须扩大其线下零售的营收,这也是亚马逊进军实体商店的原因,而Amazon Go便是亚马逊的利器。

Amazon Go要实现识别商店内的每位消费者以及挑选的商品,需要庞大的运算力和精确性,但对亚马逊并不是太大的难题。目前亚马逊超过有2.44亿的活跃用户达及5400万的Prime用户,用户基础和所沉淀的数据足够庞大,且它有透过强大的资料分析能力,按地区需要决定商店内的产品组合。亚马逊丰富的物流经验和知识也能帮助其快速调整店内商品,除了沃尔玛之外,其他竞争對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亚马逊的规模并与其竞争。

Amazon Go的案例则表明,线上电商巨头走向线下实体店的可能性会更高。经过数年积累,线上拥有的大数据和分析技术等拥有巨大的优势。国内亦然如此,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O2O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45%。另一方面,云计算、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电商平台的服务升级。

而新零售若要实现,除了据线上技术的加持,也需要供应链管理、多店运营、客户服务等硬实力,而这些正是线下实体店的优势。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提出“鼓励线上线下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场资源,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

实际上,当前电商巨头们正通过资本的方式,从线上走到线下布局。早在2012年开始,它们就从线下布局了。

2012年,阿里试水天猫超市,一直到2015年其菜鸟的仓库逐步建立完毕,基本接入社会化物流;2014年3月,阿里以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 2016年9月与苏宁各投资10亿元成立“猫宁电商”——这也是苏宁从实体店触网从下往上走探索新商业零售场景的尝试;2016年末,阿里投资的易果生鲜接手永辉超市转出的2.37亿联华超市股份,成为二股东;今年2月阿里又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同样老竞争对手京东也在积极布局线下:2015年4月,京东重点产品京东到家上线,8月以43亿美元战略入股永辉超市,10月宣布成立京东超市,2016年6月,京东和沃尔玛达成O2O合作;2017年在京东年会上,刘强东表示将在2021 年前成为电商霸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2%,此前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7%,2015年网上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3%。也即是说,当前网购增速放缓,但线上线下在继续融合,零售巨头通过联盟形成优势互补的融合模式,推动零售业资源优化配置,而便利店作为流量入口最重要的一环,也正在悄然变革,成为新零售重要的一环。

猜你喜欢
便利店亚马逊零售
便利店
一克拉便利店
季付荣:肩上扛着便利店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亚马逊卖的最好的100款玩具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换汤不换药的樽享便利店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