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奕+杨春竹
贵州,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位居于祖国的西南角。地处青藏高原东南侧、云贵高原东斜坡上,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强烈岩溶化高原山区,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西部海拔在2400~1200米之间,中部海拔在1200~800米之间,东部海拔在800米以下,构成三级小阶梯面,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由于河流侵蚀、切割,地面崎岖,有“地无三里平”之说。
在这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神奇秀丽的山川哺育了汉、苗、侗、布依、土家、仡佬、水等18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员世代居住在这里,他们和睦相处、勤劳协作,共同书写着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风情文化。
贵州的少数民族儿女擅长用诗歌表达情感:劳动要唱歌,打仗要唱歌,过节要唱歌,喜怒哀乐都要唱歌。歌声已经成为贵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食粮。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因为没有文字,更是通过山歌口口相传,把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了下来。各民族间因语言不同,山歌的词曲表现形式也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他们除了唱自己本民族的歌曲外,同时也会唱汉族民歌,这也是当地民族文化交融影响的一个体现。
贵州季风活动明显,根据季风的进退划分自然天气季节能很好反映出自然天气季节的特点,可以划分为早春、晚春、初夏、盛夏、秋季和冬季六个自然季节。古代,因生产力不发达、天气预测准确率低、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弱,所以秉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劳动人民如果遇到天灾频发的年份,那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先民们不甘屈服,勇于順应自然规律,积极改造自然,用歌声记录历史的同时,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季节种田歌》(仡佬族)中唱到“一二三月天,春风吹山间,枫树发芽芽,快快搞生产。水田整好沟,旱田整好坎。等到春雨来,丘丘水灌满。”说的就是春天来了,要做好田间管理,等待春雨的带来,把水蓄好以备春耕。
贵州省年降雨量在850.5~1548.3毫米之间,有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区。第一个多雨区在西南部,是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多雨区,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六枝、晴隆、兴义在1500毫米以上,以晴隆的1548.3毫米最多;第二个多雨区在东南部,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中心在都匀、丹寨一带,以都匀的1482.8毫米最多;第三个多雨区在江口一带,年降雨量也在1300毫米以上,以万山的1408.6毫米最多;而其余地区雨量在1300毫米以下,其中毕节地区西北部不足900毫米,以赫章的850.5毫米为最少。贵州各地降雨量具有夏多冬少的特点,以6月最多、12月最少,省的东半部地区5、6月最多,西半部地区6月最多、7月次之。
民间小调“清明风若从南来,农夫定是大丰收。初三有雨少虫害,松懈念头不可有。”告诉人们,清明时节如果吹来的是温暖的南风那今年一定会丰收,有了春雨的滋润那病虫害也会减少,不过也不能因此而偷懒放松。
如今日新月异的气象科技为百姓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不再靠天吃饭,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把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民间小调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随之有了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曲子。有教人如何防御雷电的、有科普气候知识的,“电闪雷鸣莫慌张,莫要站立在山岗,切莫靠近电源线,低洼地带把身藏。”侗族有首《节气歌》,通过节气的转化,指出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雨水的多少,气温的炎凉,将气候知识与农事耕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篇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编辑/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