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的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2017-03-20 03:34范胜平周学强阳爱民何箕全黄水金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氯虫甲酰胺酰胺

范胜平,周学强,阳爱民,何箕全,陈 琼,黄水金

(1.汝城县农业局,湖南 汝城 424100;2.江西正邦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3.兴国县古龙岗镇人民政府,江西 兴国 342404;

4.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的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范胜平1,周学强2,阳爱民2,何箕全3,陈 琼4,黄水金4

(1.汝城县农业局,湖南 汝城 424100;2.江西正邦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3.兴国县古龙岗镇人民政府,江西 兴国 342404;

4.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测定了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混配剂对甜菜夜蛾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具有最大增效作用的质量比为3.0︰2.0,其共毒系数为167.1;药后1 d,按上述比例配制成的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和45.0 g.a.i./hm2两个处理对汝城县和兴国县2个地理种群的甜菜夜蛾防治效果均在85.15%以上,药后10 d的防效均在86.33%以上,表明该混配剂对甜菜夜蛾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值得推广应用。建议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的施用量为37.5~45.0 g.a.i./hm2,在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施用。

甜菜夜蛾;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田间防效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农业害虫。该虫具有分布范围广、寄主多、抗逆力强、迁飞扩散能力强、喜温且耐高温等特性,主要危害蔬菜、大豆、花生、玉米及棉花等多种作物,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甜菜夜蛾在我国发生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2]。目前,药剂防治仍然是控制甜菜夜蛾的主要措施,但由于药剂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甜菜夜蛾种群长期处于较强的药剂选择压力下,已导致该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传统药剂[3-4]以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茚虫威、多杀菌素和氟啶脲等新型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5-6]。

甲氧虫酰肼属于双酰肼类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靶标害虫具有高度的选择毒性,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可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棉花、蔬菜、大豆、花生、烟草和果树等作物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领域[7]。室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甲氧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在选择压力为50%~90%时,甜菜夜蛾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升高10倍,5.7~12.7代就可产生抗药性[8]。田间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已有部分区域甜菜夜蛾种群对甲氧虫酰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9]。

氯虫苯甲酰胺是新型邻氨基苯甲二酰胺类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可靠[10]。氯虫苯甲酰胺自2008年上市以来,很快就成为防治甜菜夜蛾的主打药剂。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对该药产生抗性的风险较高[11],目前也有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12-13]。

生产实践表明,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杀虫剂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有必要采用农药复配技术,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合理复配,一方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缓害虫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的速度,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目前,氯虫苯甲酰胺的复配药剂不多,主要是与阿维菌素、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3种药剂复配,尚未见有关氯虫苯甲酰胺与甲氧虫酰肼复配的报道。为了延长上述2种药剂的使用寿命,笔者研究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两种药剂不同配比对甜菜夜蛾的增效作用,并对增效明显的配比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旨在为甜菜夜蛾合理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供试甜菜夜蛾于2015年采自江西省新建县郊区菜地,带回人工养虫室内在不接触任何药剂条件下连续饲养7代备用。饲养方法:参考黄春霞等[14]的方法以人工饲料饲养。饲养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 =14∶10。

1.1.2 供试药剂 95%甲氧虫酰肼原药(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95.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药剂处理 准确称取95%甲氧虫酰肼原药和95.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制成有效成份浓度为10 g/L的母液备用。然后把甲氧虫酰肼和氯虫苯甲酰胺按3.5∶1.5、3.0∶2.0、2.5∶2.5、2.0∶3.0和1.5∶3.5等5种比例(质量比)混配;最后再将两种单剂和上述5种不同配比的混剂分别用0.1%吐温-80水溶液按一定梯度(2倍积差)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备用。

1.2.2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浸叶法:取新鲜甘蓝叶片,清洗擦拭干净后用打孔器打成直径约6 cm的圆片(避开主脉)若干,然后浸在系列浓度药液中10 s,室内晾干后接3龄初期甜菜夜蛾幼虫,放入培养皿(d=7 cm)中,每皿接入10头幼虫,重复4次,并设清水对照。然后将带虫培养皿放置于温度(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 =14∶10的人工养虫室中饲养,处理72 h后统计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以尖锐镊子轻触虫体,不能协调运动视为死亡)。利用Probit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C50,然后根据Sun等[15]的方法,计算不同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1.2.3 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将筛选出的最佳配比制成混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于2016年9月分别在甜菜夜蛾发生较重的湖南省汝城县和江西省兴国县的甘蓝地进行。试验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的鳞翅目幼虫》(GB/T 17980.13—2000)的要求执行,各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30 m2,每处理重复4次。所有药剂均按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药液用量为30 L/667m2。使用卫士牌WS-16P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1次,施药时甜菜夜蛾幼虫以2~3龄为主。采用定点定株调查,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2株,共调查10株。施药前和施药后1、3、10 d各调查1次,统计各处理的活虫数,同时观察记录甘蓝植株的药害情况。药效按如下公式计算,数据处理采用DPS软件,并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虫口减退率(%)=100×(药前虫口基数-药后虫口基数)/药前虫口基数

校正防效(%)=100×(防治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氧虫酰肼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

从表1可知,5种不同配比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均较高,均在126.8以上,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3.0︰2.0配比的共毒系数最大,其共毒系数为167.1。同时,根据两种药剂的理化性质和价格,按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3.0︰2.0配比配制成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

2.2 甲氧虫酰肼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

从表2可以看出,药后1 d,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处理对汝城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86.86%,显著低于该药45 g.a.i./ hm2的防效,显著高于该药30 g.a.i./hm2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hm2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但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处理对兴国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85.15%,明显低于该药4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明显高于该药30 g.a.i./hm2和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hm2以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1 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和5种不同配比的混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

表2 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药后3 d,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处理对汝城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90.06%,明显低于该药4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高于该药30 g.a.i./hm2和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hm2以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但彼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g.a.i./hm2处理对兴国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93.13%,低于该药4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该药30 g.a.i./hm2的防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 hm2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但彼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药后10 d,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处理对汝城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86.33%,低于该药45 g.a.i./hm2和对照药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高于该药30 g.a.i./hm2和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hm2防效,彼此之间亦均无显著差异。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处理对兴国县甜菜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为90.50%,低于该药45 g.a.i./hm2的防效,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高于该药30 g.a.i./hm2和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 g.a.i./hm2以及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但彼此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另外,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试验药剂处理均未观察到药害现象。

3 讨 论

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进行复配,是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的重要策略之一。甲氧虫酰肼的作用机制是模拟天然昆虫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激素,激活并附着蜕皮激素受体蛋白,促使鳞翅目幼虫在成熟前提早进入蜕皮过程而又不能形成健康的新表皮,从而导致幼虫提早停止取食、最终死亡,该药的缺点是没有渗透作用及韧皮部内吸活性,杀虫速度较慢。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通过与鱼尼丁受体的结合,导致细胞内源钙离子释放的失控和流失,使肌肉细胞的收缩功能难以为继。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的害虫表现为进食停止和肌肉瘫痪,直至死亡,该药具有优良的速效性和良好的植物传导活性,但其价格较高。因此,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氧虫酰肼进行合理复配所得的混剂可以有效克服两者的缺点,实现增强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延缓害虫对单一药剂产生抗性的目的。

在该研究中,甲氧虫酰肼与氯虫苯甲酰胺的5种配比对甜菜夜蛾的共毒系数均在126以上,且以甲氧虫酰肼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比例为3.0︰2.0时对甜菜夜蛾的共毒系数最高,增效作用最大。按上述比例配制成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其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37.5 g.a.i./hm2和45.0 g.a.i./hm2两个处理对湖南省汝城县和江西省兴国县2个地理种群的甜菜夜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在85.15%以上,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54.000 g.a.i./hm2)和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1.875 g.a.i./hm2)的防效,且对甘蓝安全。因此,10%甲氧虫酰肼·氯虫苯酰胺悬浮剂可以作为防治甜菜夜蛾的有效药剂,建议田间用药量为37.5~45.0 g.a.i./hm2,在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广泛,繁殖力强,具有较强的迁飞扩散能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农业种植结构将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利于甜菜夜蛾获得充足食料,从而导致甜菜夜蛾种群暴发成灾。因此,在对甜菜夜蛾的防治上必须在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理策略。例如,及时清理田中的残枝落叶,消灭落叶中和浅土层内的幼虫和蛹;在灌水方便以及虫害严重的田块进行灌水灭蛹;在田间安装频振灯和性诱捕器等诱杀成虫;选择对天敌比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并进行轮换用药,且在幼虫低龄期用药。

[1] 罗礼智,曹雅忠,江幸福. 甜菜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其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00, 26(3):37-39

[2] 文礼章,张友军. 我国甜菜夜蛾大尺度暴发频度与广域温度和广域降雨量关系的预测模型[J]. 昆虫学报,2010,53(12):1367-1381.

[3] 兰亦全,赵士熙,吴 刚. 福建主要菜区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J].热带作物学报,2005,26(4):90-93.

[4] 刘永杰,沈晋良. 甜菜夜蛾对四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J]. 棉花学报,2002,14(6):356-360.

[5] 司升云,周利琳,王少丽,等. 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 科研专项“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进展[J]. 应用昆虫学报,2012,49(6):1432-1438.

[6] 司升云,周利琳,望 勇,等. 湖北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J]. 植物保护,2009,35(1):114-117.

[7] 王彦华,王鸣华.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J]. 世界农药,2007,29(1):8-11.

[8] 方 勇. 甜菜夜蛾对甲氧虫酰肼抗药性风险评估[D]. 南宁:广西大学,2011.

[9] 方 勇,周小毛,贤振华. 甜菜夜蛾对甲氧虫酰肼的抗药性监测[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14(6):25-27.

[10] 徐尚成,俞幼芬,王晓军,等. 新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开发进展[J]. 现代农药,2008,7(5):8-11.

[11] Lai T C,Su J Y. Assessment of resistance risk in Spodoptera exigua(Hübner) (Lepidoptera:Noctuida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1,67:1468-1472.

[12] Lai T C,Li J,Su J Y. Monitoring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Lepidoptera:Noctuidae) resistanc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in China [J].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1,101(3):198-205.

[13] 刘 佳.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4] 黄春霞,朱丽梅,倪珏萍,等. 甜菜夜蛾的饲养方法介绍[J]. 昆虫知识,2002,39(3):292-231.

[15] Sun Y P,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892.

(责任编辑:成 平)

Synergism and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Mixtures of Methoxyfenozide and Chlorantraniliprole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FAN Sheng-ping1,ZHOU Xue-qiang2,YANG Ai-min2,HE Ji-quan3,CHEN Qiong4,HUANG Shui-jin1
(1. Agricultural Bureau of Lucheng County, Rucheng 424100, PRC; 2. Jiangxi Zhengbang Biochemical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Nanchang 330096, PRC; 3. Gulonggang People’ s Government of Xingguo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Xingguo 342404, PRC; 4.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330200, PRC)

The indoor leaf-dipping bioassay and field plot tests were conducted respectively to research the synergism and field control effects of mixtures of methoxyfenozide and chlorantraniliprole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The best synergistic effect was discovered in the mass ratio of 3.0∶2.0 (methoxyfenozide:chlorantraniliprole), and the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this mixture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was 167.1. On the first after spraying 37.5 g.a.i./hm2or 45 g.a.i./hm210% methoxyfenozide·chlorantraniliprole (3.0∶2.0) SC in field, its control effect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populations in 2 different districts was over 85.15%, and over 86.33% on the 10th day.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0% methoxyfenozide·chlorantraniliprole (3.0∶2.0) SC showed better rapidly and durable control effect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It was suggested that 10% methoxyfenozide·chlorantraniliprole (3.0∶2.0) SC should be sprayed at the dosage of 37.5-45 g.a.i./hm2at the low-instar larva peak stage of Spodoptera exigua.

Spodoptera exigua; methoxyfenozide; chlorantraniliprole; complex formulation; field control effect

S482.3+9

:A

:1006-060X(2017)02-0067-04

10.16498/j.cnki.hnnykx.2017.002.018

2016-11-18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2BBF60102)

范胜平(1969-),男,湖南汝城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黄水金

猜你喜欢
氯虫甲酰胺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插层条件对蒙脱土/偶氮二甲酰胺复合发泡剂的影响及应用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棉铃虫药效试验
小麦粉中偶氮甲酰胺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研究
国外二硝酰胺铵的发展现状
N-(1-(5-溴-2-((4-氯苄基)氧基)苄基)哌啶-4-基)-3-氯-N-乙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