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需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2017-03-20 18:40陈碧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创设情境

陈碧波

摘 要 “新课标”中每个学段的知识技能目标都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越来越受到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43-02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越发注重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得数学教学方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会呈现大量的情境,这一点展现了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何谓“有效问题情境”

有效问题情境中的“有效”有三层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值;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度的高低。华东师范大学张伟平博士认为,数学教学的有效问题情境,其本质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然后结合所设的具体情境,引起恰当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以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氛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效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思维的探索,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引发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掌握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其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能力。小学教育在培养这方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增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能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习得新知识,再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这正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所迫切需要的教学方式。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特质

(一)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因为不可能所有问题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可编造事实。那么处理真实性与虚假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关键,当有些数学问题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时,可以试着创设故事情境来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故事情境既直观、易懂又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故事”问题情境,更加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可接受性”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还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可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可接受性”,致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并没有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就是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要做恰当的调整,使其符合数学内容,又要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更要注重问题的可接受性。

(三)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是要具有小梯度性,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很多个小问题或是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成几个小阶段,也就是问题的引入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还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适应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是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答案不唯一、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问题,但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表现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用于挑战、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安鹏.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

[3]叶建云.可以这样教数学——16 个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4-205.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创设情境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