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梦媞
抱团是必然的吗?
某种程度上是。留学生出国在外就是一个人闯天下,抱团以后就是多人闯天下,这样安全感更高。
人不可能是独立的,需要发展关系。团体,能让一个人在社会当中获得存在感,这是一种本能需要。如果不抱团,找不到归属,人就会因为孤独而感到害怕,这种害怕会加深内心对于外界陌生环境的恐惧。
与同样文化的人抱团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初到异国他乡,中国人之间因为生活习惯相似,比较容易互相扶持。而与其他文化的人交往时,则可能因为价值观或者习惯的不同产生矛盾冲突。特别是在被现实的陌生环境撞破了头、感到挫败无助的时候,回归到小圈子里可以得到许多安慰和支援。
为什么说抱团不好?
一旦抱团以后,就可能形成一个心理殖民地,即我就在这个圈子里成长,很少甚至不与其他种族背景的人去交流,这样非本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就很难渗透进来,而这与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大家常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留学更是如此。通过了解、吸收异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可以实现自身眼界及能力的提升。但是喜欢抱团的人本质上就是把一个在国内就可以形成的小圈子移植到了国外,甚至想要在国外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复制还原国内的生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新国家的本土文化及其他异域文化容易抱有排斥的态度:我就用中国的方式生活在美国就好了,我不需要去了解你们不同的文化。
出国留学就是给心灵的土壤换换土。根没有变,只是换了不同的土壤,吸收了不同的养分,开出了不同的花朵。但依然是一朵花,变不成一簇草或者一棵树,因为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化。
如果不抱团呢?
这也是一个选择,但是文化的根不是轻易就能断掉的。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有的留学生只和外国人玩,不和中国人玩,甚至想要抹去身上中国文化的痕迹。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边缘感,被两边的人排挤甚至孤立:在与外国人玩的时候,他们因无法摈弃自幼养成的文化价值观和习惯而觉得别扭;在与中国人玩的时候,他们因无法接纳中国文化中不甚理想的一面而感到气愤。
一个人的文化体系就像是一株大树成长的土壤一样,是最深也是最难以改变的部分。如果想要把其他国家的文化移植过来,就如同要挑断大树的根基一样,会动摇整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另外,要认清任何文化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随着现在出国选择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英语国家以外,也会有很多人选择去小语种国家,就是因为换一个环境,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给原有的思维增加活力和维度。把其他文化中觉得可取的部分吸收,不是很认同的部分可以仍然保留原有的文化,古话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到底要不要抱团?
答案是既要也不要。
抱团的概念就好像是一个让你感到安稳的飞机停机坪。想象你是一架飞机,从停机坪起飞到美国,在美国你可以尽情地翱翔,吸收各种文化。但是当你没有油了或需要维修了,就会飞回停机坪获得补给和维护。所以想要飞得更远更高,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心理补给站。但是作为一架飞机,你不会一直停在停机坪上不飞。
我们要抱团,因为我们需要获得同宗族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个初步的对于安全感的心理需要满足。但是我们要避免抱团以后,这个取暖用的小圈子就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封闭心理。
事实上,随着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个人的需求会增加,会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及平台。而都是中国人的小圈子满足不了这样的高级需求。不充分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你的眼界就会被局限,以为出国以后都是这样过的,以为你没有太多选择。就像只用存量的资金倒来倒去,不会有多少数量上的变化。但是如果向外界开放,资金有进有出,就可能带来新的变化。
所以,抱团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的节点。圈子能给我们带来能量,不是因为它静止在那里不动,等着一起去对抗外来的危害,而是以一个团体为整体,大家一起向前进,用团体的力量带动每一个人往前走。
留学生活不能止步于中国人的圈子。去的时候,带着同根生;回来的时候,在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華下,整个树冠都要枝繁叶茂,结出中西合璧的硕果。把这个硕果带回来,保留中国人的根,这才是留学最大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