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刘邦、项羽

2017-03-20 15:56刘皓然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增樊哙陈平

刘皓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7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开始处于绝对劣势,十万对四十万,连刘邦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固不如也”。但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对战已年过半百的刘邦,却一败涂地以致乌江自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项羽过于刚强,而刘邦却能屈能伸。当年,刘邦第一次见到巡游的秦始皇,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项羽见到始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之”。由此可见刘邦比项羽内敛。表面上看,项羽比刘邦更有志气;实际上,刘邦比项羽更加明智,他知道谨言慎行终归没有坏处。所以当项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急忙说:“毋妄言,族矣!”而后果然有人告发项氏叔侄,他们只好逃走。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过刚则易折。而刘邦却能屈人之下,明明有称雄天下之志,却向项伯卑躬屈膝,“以兄事之,约为婚姻”,终究借项伯之力逃过鸿门之劫。项羽则不同,在楚汉战争之初,依仗兵力雄厚,耀武扬威,肆意挥霍精锐部队,虽然开始时屡战屡胜,但最终被一举擊杀。

其次,项羽太过残暴,而又具“妇人之仁”。刘邦则不然。何以见得?项羽击破章邯军后,立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一朝活埋二十万降兵,足可见项羽的凶残暴烈。而当需要他杀伐决断时,他又表现出“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他能杀死叛将英布全家,而却在杀刘邦的父母、妻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他能命人暗杀义帝,却又不忍心杀掉胸有大志、必将和他争夺天下的刘邦。他这样做自然不是什么尊老爱幼,而是喜欢别人给戴高帽子。从刘邦的“鸿门说辞”中可见一斑。反观刘邦,一方面他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在项羽用父母、妻子威胁他时,面不改色地说:“当年你我结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要煮了他就请分我一杯羹。”这话听起来冷酷无情,然而刘邦知道项羽的为人,让他杀,他也不一定杀,相反如果松口服软,不但自己的父母、妻子会死,自己也会沦为阶下囚。另一方面,刘邦深知仁政的好处,攻咸阳时一路兵不血刃,并不伤害士卒。到了咸阳,更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由于刘邦受到关中父老的欢迎,才为他以后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创了两汉数百年的太平盛世,天下一统,百姓安定。

最重要的一点,刘邦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屠狗的樊哙,做小吏的萧何、曹参,替老头捡鞋的张良,甚至连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盗其嫂”的陈平,他都能委以重任,而且无条件信任他们。正是这种信任,才使得将士们愿效死力,谋臣们轮番出谋划策,最终打败项羽。最让我感慨的是《鸿门宴》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的纪信。一次刘邦在荥阳被围,就是他化装成刘邦以救其出城,最终怒斥项羽被烹杀。士为知己者死,可见刘邦与其部属的亲密程度极高。至于项羽,有一个范增还用不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疏远范增,这是他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刘邦自己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按照传说的演绎,舜目生重瞳,重耳目生重瞳,而项羽也目生重瞳,这是帝王之相。然而,项羽过于残暴,不懂得内敛,不会任用人才,这使得他败于刘邦之手,最终乌江自刎。项羽将此归咎于上天,说“时不利兮骓不逝”。就我看来,这是命运,也是必然。

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那页脚早已泛黄的史书能够留下曾经的辉煌与壮烈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一(6)班 100007)

猜你喜欢
范增樊哙陈平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范增的悲剧及其背景
猛人樊哙
烟事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军师范增的短板
慧眼识陈平
谋士范增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