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符号消费认同的社会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2017-03-20 12:01陈文斌吕清杨
关键词:马克思

陈文斌+吕清杨

摘 要:哲学范畴的认同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或结果,马克思从唯物历史观强调了人际交往活动与认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进入消费社会,消费被赋予了“身份的自我塑造”和“价值的自我追求”等认同特性,这种符号消费认同将会造成消费行为的异变,扭曲个人发展,造成群际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化解此问题,需要从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加强消费心理重塑、规范市场秩序、营造生态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马克思;符号消费;群际矛盾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71-02

一、符号消费与认同

(一)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

在消费社会,消费已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主体最基本需求的行为,还被赋予了“身份的自我塑造”和“价值的自我追求”等多种认同特性。被消费的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又增加了符号价值。人们消费的不是消费品的物质,而是消费物的差异,消费从此不仅代表着使用价值的使用,更代表着人们为了与众不同、体现自我的使用,人们通过这种“自我实现消费”来表明与众人“相同”或者“不同”。

(二)对认同的哲学见解

认同是一个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过程或结果,强调个人的所属感和自我感,从主客体分自我认同与外界认同。哲学范畴的认同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或结果,它表示人与人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价值观念[1]。马克思从唯物历史观强调了人际交往与认同的关系:“生产本身是以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由于任何交往活动都是有目的进行的,为了达到交往目的,交往主体必须通过对交往手段、交往对象、时空条件等因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使交往活动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2]

(三)符号消费与认同的关系

消费与认同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正如每个人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消费是对认同的消费,是构建和维持个人身份认同的原材料,人们能够根据自己身份確定相应的消费内容并实现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身份的目的。符号消费作为人们消费的“畸胎”,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消费认同所决定的,它不仅反映着可支配货币,更反映着某种价值的东西。另外,认同对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有着制约作用,个体在消费时总会选择与自己或者他人身份或认同观相一致的消费对象。在消费之前,人们不仅要考虑消费“物的价值”,还要考虑“人的价值”,因而会更加在意物的符号价值。

二、符号消费认同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符号消费认同存在的社会问题

第一,消费行为的异变。马克思理解的消费是一种满足人们所需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健康消费,但如今的消费已不再是简单的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行为,它被赋予了多种质变的特性。在消费的多种质变的特性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消费的符号性。马克思在《资本论》说:“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3]由于人们的收入日趋上升且社会地位趋向平等,从前贵族、资本家垄断的商品已经延展到整个社会阶层,很多中产和部分少产人群为了追求地位上的平等便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人与人的关系转变成物与物的关系。第二,个人发展的扭曲化。马克思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但符号消费却是一种异化消费。自由平等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从前的阶级身份已不再是人身隶属关系标识,而被商品的符号特性所代替。人们为了在一个圈子内用消费符号换来的一种心理平衡,找到在这个圈子里的存在感,超前消费甚至举债消费,消费思维严重扭曲,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第三,群际矛盾突出。每个人都既为自我存在又为社会存在,消费认同给人们提供了的社会身份感会导致社会的分类化。在现实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地位、权力和声望的差别,而且这些差别或多或少被看作是合理的和稳定的,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身份是积极的、优越的,而这一点只有自己所在的群体优于外群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消费认同会将一个圈层分割为两个群体,他们只会关注自己所在群体的优点与对立群体的缺点,歧视与之对立的外部群体,两个群体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群际偏见与冲突就成为一个类别化、身份化社会的自然结果。但是群体里每个人的思想是变化的,在各个群体间的移动也是自由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他便会离开自己的群体,争取加入另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从而获得更满意的身份感,从而导致两个群体的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出现所谓的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如果说积极的价值观念处于优势群体那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是错误价值观的群体处于上风,那将导致价值主流的逆向流动,终将不利于整个圈层的合作共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符号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收入决定消费,收入的不平等直接导致消费观的变化。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且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报酬占GDP比重在持续下降,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合理以及再分配的不力调节导致城乡、行业、地区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大,我国的基尼系移超过0、4的警戒线。在消费方面,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购买力差;高收入者觉得自己的物质资源的丰裕,因而大搞奢侈消费,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误导其他人群,影响正常消费,使社会经济走向失衡。另外,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政府机关团体存款接近21万亿,较2011年底增加10万亿,相当于每年增加3万亿。政府囤积了大量存款表明政府占用的社会资源太多,说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财政支出的合理性还需要将进一步改进。第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其社会性,一个人自出生起就注定要与社会打交道,注定牵扯到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圈层化,一种风气的形成很容易影响到圈层中的每一个人。在一个固定区域里的人群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消费观,或许有的是为了跟随集体而盲目消费,或许有的是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无论是哪种都是用外在的物质体现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又由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个交际圈,当他们进入其他的圈层交流时便会相互影响,一个小圈层的风气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整个社会的风气。第三,不良消费环境的影响。消费环境隐忧是当前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原因。虽然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由于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使得我国消费环境还存在许多漏洞。市场经济也是消费经济,消费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但是畸形消费并不利于经济发展。诸如各种奢侈品广告误导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典型的如vip会员卡,“vip”中文译为非常重要的人物、贵宾,这就是利用顾客符号认同心理来引导消费。另外,银行等借贷机构的便利化为人们提供了超前消费的条件,表面上看为人们带来便捷,实际上使人对钱的使用更加虚空化,直接激发了人们消费意愿,导致盲目消费。

三、对符号消费认同导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

缩小消费者收入差距是硬道理,通过一、二、三(转移支付与公共慈善)次分配,尽量让广大民众的收入与GDP增长速度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消费中绝对购买力。增加新型消费税种,如房地产税、遗产税,提高二次收入分配的分配面;对高档品实行双环节征税,每个环节都要实行价外征收税,且要有一套征收差别税率,对奢侈品购买者实行高税率。另外,政府要以身作则,要把收入分配问题当做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来贯彻。经过二、三次分配缩小一次分配的差距,建设一个覆盖全面、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体系。

(二)加强消费心理重塑,倡导绿色消费

在不同群体中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垄断性行业(由垄断而形成的高收入群体),要遏制其人情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盲从消费和超支消费。通过宣扬工作业绩、个人品质等,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科学生活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役物而不为物役,保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理性、优质、科学地去消费;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引领人们的价值导向,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指引他人淡化对身份地位的封建观念,在原来传统消费品及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换代,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从而树立一个业绩与品质共具的高端企业文化而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企业公司文化。

(三)规范市场秩序,营造生态消费环境

现在的厂商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用一切手段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对人們的消费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这虽然提高了消费者即时消费,但也催生了不良消费文化。要想让广大消费者保持理性,又不影响现实消费率,就应该从加大对不合理产品广告的打击力度,消灭误导人们消费认同的温床,构筑良好的社会营销市场;通过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优质的市场营销环境;发挥法律和道德制约作用,规制消费者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市场要以消费者为本,争创优质产品,让消费环境更加干净,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优质,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资本论(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