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瀚
摘要: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样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机器人新闻就是在这种浪潮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由于机器人新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学界对其发展趋势的预测众说纷纭。笔者根据当前传媒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逐步完善、泛互联网化趋势增强等多方面因素,以机器人新闻为逻辑起点,对未来智能传媒发展及其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认为在未来以机器人新闻为代表的智能传媒将会引发传统新闻从基本概念到经典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以期为未来新闻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 智能传媒 人工智能 信息流 泛互联网化
新闻自产生之日起便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变革。在经历了三次科技浪潮之后,新闻报道也从传统的纸质传播,逐渐扩展到电子媒介、网络媒介范畴,而机器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报道朝智能化方向迈进。虽然目前机器人新闻还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泛互联网化的环境出现、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和信息流的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必将是一场引发传媒生态深刻变革的标志性事物,智能传媒时代已然开启。
对于机器人新闻,目前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体比较趋同,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机器人新闻核心在于自然语言的生成,内容来源依托大数据的支撑,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形成模式,是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信息在新闻领域融合的产物。
机器人新闻的发展
关于机器人新闻的最早案例可以追溯到1967年,底特律自由新闻社记者菲利普·梅耶利用大型计算机分析得出“在校大学生和高中辍学者参与骚乱的比例一样高”的结论。
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机器人新闻是2014年3月一篇由新闻机器人撰写的报道,它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通过搜集到的美国地震局测量的数据直接转化成短消息,在经过人工校对后发表在《洛杉矶时报》的网站上。
目前,机器人新闻在部分新闻媒体中已经投入实践应用。《福布斯》杂志早已开始大范围使用叙述科学公司的自动写稿程序,并专门在网站上设置了由此程序所生成新闻的网页;俄罗斯搜索引擎Yandex应用机器人撰写天气和交通报道;法国的《世界报》与Syllabs公司合作,在2015年的选举活动中,用机器人写手报道了数千条实时的各地选举情况。而《洛杉矶时报》和美联社则是应用机器人新闻进行报道的较为成熟的媒体。
就国内媒体而言,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一条《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消息就是由一款自动新闻写作软件Dream writer完成的。11月,新华社正式推出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参与写稿项目,它可以迅速完成体育、财经等数据类相关的稿件自动撰写。
“新闻机器人”简单地说就是一套特定的算法,它根据已经预设的“模板”,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并由此自主生产出新闻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以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为例,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
从以上的工作原理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机器人新闻主要还是新闻报道中的辅助型角色,用于处理一些数据性显著、报道程式化明显、拥有明晰数据支撑的新闻题材。
机器人新闻的优劣
机器人新闻自出现起,业内就发出了“新闻记者是否在未来面临着失业危险”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到对于机器人新闻优劣的探讨中。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梳理,发现对于其优劣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器人新闻的优点。首先,把新闻记者从繁复的数据整理新闻中解放出来,使新闻报道者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报道,完成更具价值、更具创造性的新闻。其次,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新闻。回到文中开头提到《洛杉矶时报》网站的地震报道,当时《洛杉矶时报》记者肯·施文克被地震惊醒后,下床直接翻看电脑,发现关于这次地震的简讯已经由机器人完成,在快速浏览之后他迅速签发了这篇稿件,《洛杉矶时报》也成为了报道该地震的首家媒体。再次,机器人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例如,2013年,Wordsmith公司的写作机器人生产出三亿多篇报道,比世界上所有媒体生产的新闻总量还要多。
二、机器人新闻的缺陷。其一,程式化的报道虽然客观公正,但是可读性较差。由于机器人新闻是在原有预设的模板中对新闻进行加工处理和生成,所以其程式化的报道模式让人觉得乏味。但是,2015年10月14日腾讯财经再次发布机器新闻稿件,推出了“常规版”“研判版”“民生版”三个版本。三篇文章文风各异,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新闻多样化报道的尝试。其二,缺乏新闻敏感。新闻机器人不能够主动发现新闻,只能够根据编辑预设的模板对某一主題进行报道。其三,报道类型局限。目前的机器人新闻无法出现深度报道。甚至有一些知名学者对于现在这些自动写稿系统并不看好,认为这些简单稿件的撰写,实际上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小的,因此没有必要发展这一新的报道模式。其四,机器人新闻侵犯用户隐私问题。对于用户内容生产以及新媒体用户数据搜集都有可能触犯用户的隐私。其五,新闻报道不平等。机器人新闻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其应用是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成熟的技术,大量数据等多方面作支撑的。因此,不同地区媒体由于自身实力对其投入成本和精力是不同的,使得越发达的国家地区新闻报道越成熟,而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媒体新闻报道越没有竞争力。这也是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
从以上对于机器人新闻报道优劣的分析来看,似乎机器人新闻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问题,特别是不能够和当前由记者撰写的深度新闻报道相匹敌。
智能传媒发展展望
虽然业内有学者对智能传媒的代表机器人新闻并不看好,但笔者通过上面机器人新闻基本梳理,以及传媒智能化的实现基础因素分析,认为智能传媒的时代终将到来,它将引发传统新闻定义和经典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新闻行业的一次革命。
一、打破经典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融为一体。智能传媒的到来,将打破传统的传受界限,把传播者与受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即所有的新闻内容都只有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才能呈现,传播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算法和程序,只有接受到了用户的提问和反馈才能生产和制造新闻。也就是说,每个自然人用户都有自己的专属新闻,新闻的生产只有接收到用户的需求后,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实现。
未来的智能传媒,经典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它既不同于一般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传播,也不同于自媒体时代受众自我发布,而是将生产者、传播者、接收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反馈即产出的逆向新闻生产过程。最大的受益者也将会是受众,他们将会享受到绝佳的用户体验。
二、颠覆性的平台运行与呈现:平台二重性与介质泛化。在未来智能传媒时代,用户体验会更加优化,一个新闻的呈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文、声、像。随着虚拟3D等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未来智能新闻甚至可以给受众还原新闻现场,受众所接受到的新闻不仅可看、可听,甚至可触、可闻、可感。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还提出了“屏读”的概念,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仅是呈现内容,它还会观察我们,成为我们的镜子。屏幕既可以记录,又可以播放这些活动的数据库,不断自我追踪的结果,是对他们生活没有瑕疵的“记忆”,屏幕成为了人们身体的一部分。
更有大胆的设想提出,未来智能传媒已经不需要任何实物介质,而是通过脑电波的交流完成。虽然这些想法目前处于构想阶段,但可以肯定地是,未来的介质泛化将会是必然趋势。
三、改写传统新闻基本定义:智能预测性新闻成为高级新闻报道样式。2008年美国谷歌公司提前14天成功预测出甲型H1N1流感在美国的爆发,以及美国Farecast公司对美国国内机票价格的预测,使平均每张机票节约50美元,美国沃尔玛公司预测出在季节性风暴期间,人们对特殊食物的需求等等,都可以看做是预测性新闻的例子。不過这也只是在大数据前提下,在人类智慧的干涉下完成的预测性新闻,与智能预测新闻还存在质的区别。
随着传媒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在数据支撑,互联网泛化和人工智能的支撑下,预测性新闻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样式。传统的新闻定义和概念也将会被颠覆,新近发生、实时直播已经不能够完全涵盖新闻在时效性上的定义,智能预测性新闻将成为高级新闻报道样式。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