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属于常考点。更重要的是,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甚至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请看2016年高考山东卷: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解析:关于语句理解、赏析,应注意三个方面:表层意蕴+深层意蕴+主旨情感。表层意蕴主要指本句的表层意思、表现手法等;深层意蕴则是结合上下文,揭示文句所承载的观点、态度、主张、观念等;主旨情感,则是指全文的主旨、中心、主题思想等。答题时,首先要从文本找“依据”,找“暗示”,找“显性与隐性”的语句,通俗的说法,就是“抄”文本中的内容。其次是推断、整合、提炼与升华主题、中心、情感等。如(1)“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抬起来”,“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表层意蕴就是马骁驭的心扉打开了;深层意蕴就是心里已经有了爱的人吴秋明;主旨情感就是马骁驭喜欢上了吴秋明。(2)表层意蕴是细节描写,动作十分明显;深层意蕴就是吴秋明的母爱、温暖情怀;主旨情感就是孩子对吴秋明的依恋与吴秋明对孩子的无限爱意。
参考答案:(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在了自己的心里。(2)细节描写。用“扒”“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出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文中重要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复杂句——进行语法分析
如果是复句,就要先抓住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如果是单句,就要先找准主干,明确陈述对象。在抓住句子第一层次或主干的同时,应留心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揭示内涵的作用。
二、关键句——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句子结构的同时,须考虑它在文中所处的地位。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语境。请看下面的语段与考题:
“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们会去博物馆参观,看看贫穷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是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一个梦想,也是他挑战这个世界贫困现象的宣言,并且他相信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理念,就能根除这个世界的贫困现象。
……
尤努斯独特的实用主义哲学,虽然可能让他难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都是颁给那些理论性的成果。但是尤努斯并不在意,他關注的是消灭这个世界的贫穷现象。
(节选自《穷人的经济学家》)
根据原文,你如何理解“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们会去博物馆参观,看看贫穷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出现在整篇文本的开头,对下文有领起作用。结合“这是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一个梦想……就能根除这个世界的贫困现象”“他关注的是消灭这个世界的贫穷现象”等内容看,句中的“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们”体现的是一种“梦想”,而“贫穷”进入“博物馆”则意味着根除贫困现象。
参考答案:这句话反映了尤努斯的一个梦想,即通过他的努力可以根除世界的贫困现象。
三、修辞句——揭示句子的本意
比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写道:“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怎样理解“南归之后……”这个句子的含意呢?一方面,需要留意紧承该句的“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另一方面,必须明确揭示“快刀利剑”“羊毫软笔”等喻体的本原意思。参考答案为: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受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又如散文《乡村的瓦》中有个中心句:“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是童年的底片”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瓦”成为“底片”,自然是记录着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此外,这句话在文中独立成段,结构上起着开启下文的作用——下面就是写关于“瓦”的往事。因此解释该句含意,可答作:“‘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含蓄句——依据写作背景、语言背景解释含意
对于某些表意含蓄的重要句子,有时还要结合社会背景和语言背景来吃透意思。社会背景、语言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你做做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绝地之音
文/马步升
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残砖断瓦、夯土层、灰烬、烽缝城障、破碎伶仃的白骨,还有零星的箭镞,将这些置于山川地理之中,置于浩繁的典籍之中,启动那颗秦时的心汉时的心,还有共和国的心,已逝的时代风貌便一一披露眼前。那天,我们向营盘梁进发。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午后三时许,我们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仰面一望,不由倒吸几口冷气。在群沟群壑之间,托出一座馒头似的山峰。山顶尘雾迷蒙,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只有些许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一天未见着人影,全部食物只有一块干硬的馒头和半壶凉水。必须赶在天黑前翻过营盘梁找到借宿的人家,要不山中的野狼会使我们成为古长城线上的遗骨。
终于,攀上了山顶。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
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过了几年,我闯进了腾格里大沙漠。不知不觉间,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这时,夕阳平洒下来,望不断的沙丘便如远古宫殿的金柱,矗满了我的四周。哪一根金柱可供我依靠?哪座宫殿可供我憩息?怅然良久,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入我的心房,我濡湿了干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咧——咧——咧——,哦,是那声音,是那来自古长城线上的声音。我至今也不知道那天我究竟唱了些什么,但我肯定,那一次我确切地捕捉住了那串古长城线上的音符。
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节)
1.文章末段写道:“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領,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2.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结尾段蕴含着哪些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绝唱”依赖于“绝地”——非此绝地,不能引发绝唱;正是绝唱表现了绝地生命力的张扬。
2.含意: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了。情感:表达了祖母对孙子以艺持家的赞赏与鼓励,也表现了齐白石对自己画艺的满意。
(作者:唐惠忠,常熟国际学校)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