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钟小红
摘要:不同的护理措施会引起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波动,选择适当的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现就不同体位、吸痰、体温护理干预对颅内压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护理干预;影响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当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者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时就出现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颅脑损伤疾病常见的病理综合征。颅内压持续增高可使脑血流量减少甚至形成脑疝,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工作中,颅内压监测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合理指导脱水药物的应用,及时指导病情评估并处置[1]。护士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时如采取不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会对患者的颅内压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临床研究者对不同的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颅内压的评定标准[2]
颅内压正常值5~15 mmHg,15~20 mmHg为轻度增高,20~40 mmHg为中度增高,>40 mmHg为重度增高。
2判断依据
颅内压变化早于临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出现,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示是否需行影像学检查,为是否需手术干预提供判断依据。
临床工作中,护士除了常规根据医嘱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还应严密观察和记录颅内压,根据监测结果排除有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颅内压的波动。
2.1颅内压监测的护理 影响颅内压数值的因素很多,要确保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才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准确判断。颅内压监测探头要妥善固定在头部,避免牵拉、打折、受压,探头连接处要连接紧密,避免分离或脱出。保持监护装置衔接紧密、正确,正确放置零点(与外耳道水平持平),确保颅内压数值准确[3]。避免在患者烦躁、尿潴留、痰液堵塞、呛咳等会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时机读取颅内压数值,应该在安静、无不良刺激的情况下读取,这样才能保证读取的颅内压数值的准确性,才能让医护人员准备判断患者颅内压是否正常。
2.2体位 护理工作中,协助患者翻身、换药时均会改变患者体位,体位的改变会引起颅内压的变化。
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护士会协助患者保持头部中立卧位,将头部抬高15°~30°[4]。保持头部和身体在同一轴线上,避免头部过伸。也有临床工作者对于昏迷患者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30°~45°,避免误吸引起的颅内压增高[5]。对于颅脑损伤患者,保持颅内压稳定应采取的最佳体位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张华等[6]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12种不同体位,4种卧位结合3种头位,对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没有没有哪种单一的体位和头位能绝对可靠地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周薇[7]对60例脑室引流术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监测其抬高床头0°、15°、30°、45°时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计算出脑灌注压,结论显示:床头抬高30°既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也可有效保证脑灌注压。张晓梅等[8]通过临床研究也认为,对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床头抬高30°既能降低颅内压又能避免低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对于重症患者,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适度抬高床头利于痰液的排出、改善肺部情况,同时也对持续肠内营养的患者有利,避免反流和误吸。床头抬高的角度应个体化,在保证抬高床头可降低颅内压的同时,也要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舒适度,避免因过度抬高床头而引起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
2.3吸痰 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咳痰能力差,容易导致痰液堵塞,引起颅内压增高[9]。
不同的吸痰方式、吸痰深度及吸痰时间对颅内压的影响不同。有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方式对于患者颅内压的升高的影响较开放式吸痰方式小,同时,前者在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外源性感染、防止医院交叉感染方面更有优势[10]。胡亚玲[11]等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浅吸痰方式、改良深部吸痰方式、深部吸痰方式3种吸痰深度对颅内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改良深部吸痰方式既能较小影响颅内压又能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较其他两种方式更好。有研究指出,颅内压会随着吸痰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吸痰时间8 s对颅内压的影响小并且能达到有效吸痰的目标[12]。因此,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吸痰护理。医护人员要及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痰,避免因痰液堵塞引起患者颅内压增高。同时应该选择恰当的吸痰方式、深度及吸痰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避免不当吸痰引起患者的颅内压增高。
2.4体温 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出现发热,发热可能与感染的进展和外伤导致的下丘脑机能障碍有关[13]。
体温升高可增加脑的耗氧量和代谢率,加快脑的血液循环,对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不利。仉宝勇[14]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亚低温(肛温控制在33℃~34℃)治疗在治疗第5 d、7 d、10 d后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预防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15-17]。目前,亚低温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亚低温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冻伤等并发症,避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其他损伤,引起颅内压增高。在医护协助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和复温时机,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
3 讨论
除了体位、吸痰、体温干预会影响颅内压,也有研究者发现其他基础护理如饮食干预、减少环境刺激和心理护理均会影响颅内压[18-20]。注意保持引流管、尿管的通畅,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引起患者情绪波动显得特别重要。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颅内压波動时应积极查找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高颅压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史忠岚,卢培刚,袁绍纪,等.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161-163.
[2]耿炯,羊正祥,缪伟峰,等.颅内压监护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体会[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4(4):180-182.
[3]刘芬莲,翁洁清,李晓敏.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3):46-48.
[4]徐晓雨,陈辉.护理干预对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11-712.
[5]刘媛,戴敏,张宇.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護理,2014,12(1):57-58.
[6]张华,肖立,高燕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位变化对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5):1324-1325.
[7]周薇.体位变化对脑室引流术患者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1,26(8):36-37.
[8]张晓梅,姬仲,吴永明,等.体位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9A):51-54.
[9]肖广超.影响颅内压监测护理因素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03(3):168-169.
[10]卢群,卢慧琴.开放式吸痰方式与密闭式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8):142-144.
[11]胡亚玲,王海燕.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37-40.
[12]徐洁,梁裕荣.吸痰时间与颅内压的关系[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9(9):393.
[13]Neeraj Badjatia,MD,MSc..Hyperthermia and fever control in brain injury[J].Crit Care Med,2009,37(7):250-257.
[14]仉宝勇.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27(6):504.
[15]周燕,程冉冉,李焰,等.局部亚低温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s-Fas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8):2146-2147.
[16]杨智勇,温中华,钟丽芳.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118-119.
[17]吴虹,蔡俊杰,方升.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46例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4,35(2):183-185.
[18]薛子恒,林海青.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有创颅内压监护中出现颅内压波动的护理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1):126-128.
[19]李华芳.颅脑术后32例患者颅内压监测期的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197-198.
[20]况贝贝,方敏,汪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监测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2):2714-2715.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