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采气工艺优选研究

2017-03-19 01:28薛向春闫彦东
辽宁化工 2017年2期
关键词:携液气井油管

薛向春, 李 悦, 闫彦东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长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7300)

调研当前排水采气工艺方法可知,气井实施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应具备以下集中地质特征:气层产气量低,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将气层积液携带至地面;地层中水体主要存在于在气井裂缝中;气井具有封闭性弱弹性水驱特征;地层水聚集到井底或周围区域。

排水采气工艺方法的优选要综合考虑地层结构,气井深度及气井产量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场地的大小、交通便利情况、电源接入情况等,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最有效地排水采气工艺方法措施。

1 泡排剂性能优选

对现油田主要使用的各种泡排剂进行调研,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相关性能进行比较。

表1 UT及HY系列常用泡排剂性能统计表

2 加注时机优选

2.1 气井动能因子

临界携液模型大都以理想化的雾流流态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室内水气两相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可发现:在环雾流和段塞流两种流态下也具有一定的携液能力,并且单位流体所具有的动能(动能因子)与天然气气量、天然气相对密度、流压等参数存在以下关系:

动能因子是气水两相在油管内流动特征的主要判断依据,表征气井的能量,从而折射出了生产气井的携液能力,通过计算动能因子来判断气井是否积液,确定排水采气措施实施的最佳时机。

表2 不同类型气井动能因子与日产气量及井口套压关系表

随日产量的下降,动能因子出现了两级降低的现象,Ⅰ类井动能因子转折点大约发生在动能因子为3.6左右。当气日产量降低到0.8×104m3/d以下时,动能因子加速降低。Ⅱ类井动能因子转折点大约发生在为3左右。当气日产量降低到0.6×104m3/d以下时,动能因子加速下降。Ⅲ类井转折点出现在动能因子为1.5左右,当气日产量降低到0.45×104m3/d以下时,动能因子降低速度加快。

分析动能因子可得以下结论:随着日产量的降低,动能因子整体呈现出了两级降低的变化趋势,Ⅰ类井因生产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如果动能因子变化出现折点,这表明此时气井中出现了积液,则该阶段宜采用排水采气工艺。

2.2 临界携液流量分析

泡排措施的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有效的保证气井连续生产以及增产两个方面,在保证气井连续生产的前提,当气井产量下降到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应考虑提前采取泡排措施,以保证气井能够连续生产,减少积液对气井生产的影响。

表3 不同井口油压、油管规格气井临界携液流量

对于特定规格油管的气井,当气井携液流量小于临界携液流量时,就需要开展泡排措施。

2.3 积液高度分析

选现场井口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以下数据。

表4 气井积液情况统计表

由图可知,当积液高度在不高于400 m气井的生产基本不受积液的影响,可以继续生产;积液高度高于400但小于2 000时会受到积液的影响,出现一定的生产波动;积液高度大于2 000时,积液对气井的生产影响严重。综合考虑,在积液高度大于400时应开始采用排水采气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对相应规格油管的气井,当气井携液流量小于临界携液流量时,就应该开展泡排措施;如果动能因子变化出现折点,这表明此时气井中出现了积液,则该阶段宜采用排水采气工艺。Ⅰ类井转折点出现在为3.5左右,日产气0.8×104m3/d,Ⅱ类井2.5左右,日产气0.6×104m3/d,Ⅲ类井为1.5~2左右,日产气0.45×104m3/d。

3 加注周期优选

正常加注量=(气井积液量×加注浓度)/稀释比例药效周期=积液量/(水气比×日产气量)

图1 积液高度小于400 m、400~1 000 m的压力、产量变化图

图2 积液高度1 000~2 000 m、2 000~3 000 m的压力、产量变化图

选取油井进行套压、产量统计试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套压增大,油套压差升高。在采收加注泡排剂排水采气时,按加药周期为5天。每次加药量在100 mL左右时,试验效果明显,之后缩短加注周期,加注周期改为3天,试验效果明显。

4 加注方式优选

对泡排剂和泡排棒试两种不同的加注方式进行了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日产量大于0.3万方是:泡排棒、泡排剂都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过泡排棒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当日产量小鱼0.3万方时:泡排棒的增产效果要优于泡排剂。

通过对泡排剂、泡排棒两种加注方式进行对比,当油套环空加注失效率高于油管加注时,建议采用油管内直接加注泡排剂、泡排棒。

5 结 论

(1)对相应规格油管的气井,当气井携液流量小于临界携液流量时,就应该开展泡排措施;如果动能因子变化出现折点,这表明此时气井中出现了积液,则该阶段宜采用排水采气工艺。Ⅰ类井转折点出现在为3.5左右,日产气0.8×104m3/d,Ⅱ类井2.5左右,日产气0.6×104m3/d,Ⅲ类井为1.5~2左右,日产气0.45×104m3/d。

图4 日产气量小于0.3万方的气井效果

(2)通过对泡排剂、泡排棒加注方式进行比较,当油套环空加注失效率高于油管加注时,建议采用油管内直接加注泡排剂、泡排棒。

(3)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套压增大,油套压差升高。在采用加注泡排剂排水采气时,按加药周期为5天。每次加药量在100 mL左右时,试验效果较明显,之后缩短加注周期,加注周期改为3天,试验效果明显。

[1]况雪梅, 张凤琼, 李大鹏. 气田水回注井井身结构完整性评价方法初探[J]. 钻采工艺, 2013(06): 67-70.

[2]曲林, 曲俊耀. 排水采气工艺选型的探讨[J]. 油气工业技术, 2005(2):6-13.

[3]雷改玲, 张烨, 王廷均. 浅谈文23气田排水采气增产技术[J]. 内江科技, 2014(02): 64-64.

[4]高旭升, 徐波, 杨皓. 气举阀排液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 油气井测试, 2013 (06).

[5]朱海明, 绳永飞, 樊昌. 注气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方法[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 (18): 137-139.

猜你喜欢
携液气井油管
一种应用于高含硫气井的智能取垢器系统设计
气井用水合物自生热解堵剂解堵效果数值模拟
苏里格气田有节流器气井临界携液参数沿井深分布规律
航空发动机油管固定支架断裂失效分析
气井出砂对涡流工具携液能力的影响
徐深气田气井临界携液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TM32F207的便携式气井出砂监测仪设计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一种旧油管修复设备及其工艺
连续油管带压作业技术在特殊复杂井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