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三年踩过的坑
创业天然与困难、问题相伴生。“踩坑”无法避免,那个踩到不同的坑里,自己从中爬出来的整个过程,也只能由每个创业者自己去体验。创业是一个训练场,体力、心力、脑力、格局一试便知。
在源码资本2017年码会上,银客集团总裁林恩民、易酒批CEO王朝成、智融集团CEO焦可、销冠科技CEO黄卫新,作为创业者代表,分享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历经困苦,踩坑之后的心得与体悟。
银客集团总裁 林恩民
人不踩到坑里面自然不知道在坑里面,最终进去体验了才知道。如果说踩坑的话,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从人上面。过去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不适合的人,给他们的耐心和时间太长。因为我是比较年轻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我自己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因此在用人上面我是慎之又慎,每个员工都像我手中的小花似的,天天都要呵护他们。呵护他们,就会出现不合适的人在某个岗位中待的时间太长的现象,这会限制公司长期的发展。
第二,在钱上面。尤其是在跟人谈判时,因为比较年轻,一般处于一种利他原则的状态,什么事情都在思考怎么让别人获取利益。
第三,在事情上面。当时想着互联网精神颠覆一切,总觉得自己天天拿着一把刀要想把传统那些人“杀死”,他们不被我“干死”,就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和价值。
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怎么样通过市面上很多人讲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去颠覆整个行业?怎么样去消灭其他所有的人?
回归到今天,就会深刻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商业的本质,这个本质是怎么样替客户产生价值。替客户产生价值,不在乎你的方法是什么样的,重要的是产生的价值。
易酒批CEO 王朝成
易酒批是B2B的交易平台,我们在交易平台的信息化深度认知和理解上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当初认为B2B对行业理解最重要,所以对电商的理解就是用互联网做一个产业的交易平台,把交易平台做好之后其他事情就差不多了,其实这是很大的错误。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开发了一个交易平台,客户端和订单处理后台。对于供应链我们购买了一个第三方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自己未投入精力开发。这个做法导致我们花了很多的钱,浪费了很多人,造成效率很低。
回过头来看,互联网技术在交易平台的应用应分为四个阶段。一开始理解很简单,交易平台就是处理订单的,订单完成把货送给别人把钱拿回来,这是互联网公司的第一阶段,处理订单的交易平台。
表面上看为客户解决了效率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物流不通,我们的司机跟交易平台不通,我们的经销层不通,我们的搬运工没有货位仓储的思想,整个公司管理和业务在信息交换层面是不通的。
后来我们使用ERP系统,同时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当时买了国内的某一个ERP系统,前后也花了几百万,做了一段时间后问题特别多,因为它的接口跟我们打不通,理论上能打通,但是付出的技术开发精力比自己开发一套ERP还要高,而且因为架构问题,要永远开发下去。
后来我打听了国内所有的B2B交易平台,我发现几乎没有人用这种模式解决问题,都是一开始就自己做ERP。所以我们下定了决心,最后还是自己做了一套ERP系统,把内部管理、地推、物流、仓储等全部打通了。
我们这种传统行业出身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人,一定要敬畏技术本身和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如果你对技术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你还是一个传统公司,不是一家靠算法驱动、自我优化的技术公司,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坑。
智融集团CEO 焦可
我们公司“死”过一次,“死”到借钱发工资的程度,希望大家都不要走到这一步,我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训。
我个人感觉创业每天都碰坑,有一句话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每天听到的消息十有八九都是坏的,如果有三四个好消息就是赚到了。
第一个大坑,我觉得创业者特别容易犯拿着锤子找钉子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团队是从百度出来的,我本身也是技术出身。我们天然觉得应该拿着搜索引擎的技术找钉子去,之前百度做成了,赶集网、58同城做成了,“去哪儿”也做成了。我们看金融上面有没有钉子,上来就敲,后来发现这件事不对的。
大家应该先想清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想清楚后再看你手里的锤子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再换个电钻、换个螺丝刀解决,这是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大坑,不要在最开始的时候把业务逻辑设计的太长太紧。我们刚开始做搜索引擎时一直想把数据结构化,去做闭环,通过闭环积累整个业务流转数据。
最开始想到这个逻辑时跟一个朋友聊,他跟我讲过一句话,他说你这个逻辑挺好挺完备但太紧了,你是一环扣一环,对早期创业者来说是没有机会的,要短平快一点,不要搞太长的路径。
第三个大坑,要关注核心价值,而非招式、形式、模式,无论大家先从模式创新也好,还是先从招式创新也好,最终能够真正给你带来持久价值的往前发展的一定是内在的引擎,那就是不同于别人的真正内在价值。
销冠科技CEO 黄卫新
每一个CEO的坑是不一样的,我最大的坑,其实我觉得更多应该把它叫做学费,简单来说就是“浪费钱”。
2015年我们扩张20多个城市,2016年却一个新的城市都没有开,因为2015年消耗的现金太过于厉害了。每一个城市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而且这个时间段依据城市状态、禀赋的不同,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能磨合好。20个城市同时发半年的工资,万一有一些城市没有发展起来,那钱等于就浪费了。
所以对于现在所谓产业互联网在城市横向的物理空间布局时,特别要注意尽可能保持适当规模。如果让我退回到2015年初可能会在扩张10个城市后,重点做,然后2016年再扩张十个,而不会在同一年扩张这么多。
我们通过某个城市的公司孵化一个新业务,把它的成功经验再复
制到其他适合的城市,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发现因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特性非常明显,并不是适合所有城市。旅游城市适合短租,一些城市适合长租。如果我们找10个城市的公司老总到这里分享,相当于10个CEO来分享。
(本文根据嘉宾在源码资本2017年码会上的发言整理,标题为编者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