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去生活

2017-03-18 16:51春华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3期
关键词:风土林帝节气

春华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有多重要?事实是,曾经很重要。对于父辈们来说,不仅是人人传唱的“顺口溜”,更是岁时节日里的盼头。只有在一定的节气里,才能吃到饺子、面食,成为物资贫乏时代里的重要仪式。

但到了今天,慢生活一去不返,我们往往忘却了感应自然、顺应四时的生活技艺。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如今又会有谁在意?

实际上,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物、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它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它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了多情的意象世界。

因此一部分年轻人依然怀着对二十四节气的热爱,用画笔、用相机、用一粒种子留住节气里的慢生活,重建诗意,重寻美好记忆,培养细腻感知。对于个体来说,这比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更有意义。

节气是一种故乡的情怀

出镜人:林帝浣,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摄影师、画家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林帝浣的二十四节气国画作品,被国家相关部门挑选作为申遗推介宣传的材料之一。

说到林帝浣这个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提到小林,相信不少热爱摄影的网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的画作和照片一度在网络上“刷屏”。

上大学之前,林帝浣一直生活在他的老家广东湛江吴阳,这是一个一年四季空气里都充满海鲜味的地方。过年就是拜神、祭祖、放鞭炮、吃海鲜,那个时候,鞭炮可以从除夕到大年初一持续放一整天,没有大雪,也一定要有气氛,要热闹。

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在中山大学实验教学中心任教。在工作之余,他的爱好非常丰富,从中学时就开始的水墨画没有丢下,他还爱上了摄影和旅行,宣称要成为“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在旅途中,他最喜欢记录的是像故乡一样缓慢的生活场景和事物,立春时节的花、古镇的雨水、惊蛰草丛中跳出来的虫子、草原上一场缓缓飘落的小雪……在广大的乡村,二十四节气并没有消逝,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在细微地调整着、影响着。除了十几万张照片,林帝浣也用国画的方式画出了心目中的二十四节气。后来,这些照片和国画组成了《时光映画》一书,让都市里匆匆忙忙的人们看到了传统和美,看到了慢和禅意。

林帝浣说,《时光映画》中的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载体。其实他只是想记下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细节,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回忆,组成了我们或许平淡却丰富的一生。虽然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城里人早已不再问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等习惯也渐渐变为残存的符号象征。也许有些人认为,节气、时令与习俗不过只是形式。然而,这却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含着“不时,不食”的饮食观,顺应四时的养生观。在林帝浣看来,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反之,丧失观察“物候”的兴趣,颠覆时序的作息,无异于自绝与自然的联系。

在广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林帝浣已把这个城市当作了第二故乡,他的生活里早已融入“广州式”的二十四节气。受岭南文化熏陶长大的林帝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注意食疗传统,夏天和冬天食物都有讲究。他喜欢逛菜市场,丰富多彩的时令蔬菜和海鲜,就是每个节气最直接的体现。

在广州,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是冬至,当地人叫“过冬”,跟过年一样重要。清代《吴中竹枝词》曰:“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新。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古人认为,过了此日,阴气下藏,阳气上升,大地万物“还阳”,所以万象更新,并非始于年初一,亦非由立春开始,而是冬至。人们在这天敬神明、拜祖先、备办丰盛筵席,以求来年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在林帝浣的心里,二十四节气早已不是一种气象现象,更是一种故乡的情怀。生活不仅是春夏秋冬,更是24个感知自然细微的时刻。这让我们相信:生活远比你想象的美好。

跟着节气过生活

出镜人:淦克萍,台湾种籽设计总监,2012年成立节气饮食研究室,已出版《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跟着节气学吃酸》《台湾酿酱》等。

小时候端午时节,淦克萍的曾祖父总在大廳门边插上避邪香草束,盛夏时奶奶总会自制清凉退火茶和令人难忘的倒地铃……父亲总是念叨着“我们要回(大陆)去”,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事物和土地。对于父亲的情怀,她并不懂。

后来父亲过世,淦克萍一个人出去闯荡,走过这么多地方,她才明白:情感的积累在每个琐碎的日常,来自土地的风土人文浸润我们的生活,支撑起我们生活的底蕴。有了孩子后,她常常问自己:“他要靠什么记忆我?”

于是淦克萍刻意带着孩子去乡间亲近土地、让他吃各种不同的食物,为他创造环境,“我让他念道禾幼儿园,那里标榜传统的诗书礼射,也过节气生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要理解生活。”

在这一连串的探索中,再加上从事设计工作上的种种机遇,淦克萍找到了节气。节气是对风土的归纳与顺应,一种过日子的方式,甚而衍生至生命的态度。

2012年创立种籽节气饮食研究事务所后,淦克萍和团队出版了一系列节气食材书。《二十四分之一挑食》《你好土,我好菜》《台湾渍:二十四节气的保存食》《跟着节气学吃酸·柠檬》目前都已经有大陆版本,插画式食谱的方式,按着节气挑选食材,按着食材特性创作菜肴,并善于运用插画与故事将节气现代化、视觉化。

节气和风土被淦克萍视为时间和空间轴,将各种食材追根溯源,研究祖传食谱、土地植生的农法,他们常常是每天早上采集、上山下海带回作物,抢时间保留住它们的姿态,晚上团队成员间分工负责料理、手绘、文字等部分。

将节气具象化,就成了可以带走的风土,“客制故乡礼物”是由企业提出需求,种籽设计的团队到企业地或客户发迹地访查食材,找出与风土故事的连结,再设计包装,制成企业赠礼。“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荣归故里,会开始在故乡造桥铺路,回馈乡里,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企业责任的雏形。那何不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这个世界呢?今天(宏碁集团)施振荣会回到彰化鹿港去,回馈他的故乡,那他何不把在地食材当作一种伴手礼、一种企业赠礼送到世界各地去?藉由这个物产来说你故乡的故事,说好故乡的故事,不就等于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全世界吗?”淦克萍说。

淦克萍还在中国内地落实她的节气生活,如今在成都兴义参与一个造镇计划,里头就包含节气生活。淦克萍也在北京实地考察,瓶瓶罐罐的“标本”堆满了工作间。节气是十分地域性的产物,一方风土养一方人,一颗野外的种子其实蕴藏的是一个地区特有的农事记忆。比如夏至时节,只有在台中地区才能吃得到麻笋,料理时撕叶、挑梗、搓洗去除苦味,用于消暑降火。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可能性,淦克萍想把在台湾研究出来的一些心得,放到这些地方,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淦克萍带领着团队,不断地实验各种节气的可能性,并且试图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个地方都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节气生活和节气文化。

有一年,淦克萍和台湾原味、台湾好食的创办人送了四颗原生种子到意大利的“品味方舟--方舟保种计划”,各地的食物意见领袖讨论的每件事情都与“食育”有关。“我会刻意甚至做作地不断提起‘节气的概念,因为我想让大家开始注意这件事。”淦克萍研究节气的初衷,就是想跟自然学吃饭、学呼吸、学洗涤、学回家。

猜你喜欢
风土林帝节气
爱,不会被隔离
不走心的努力,都是在敷衍自己
风土和历史
你的焦虑,一言难尽
因为遇见你
风土视阈下的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