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周杰伦的一首歌诠释出了青花瓷浪漫的一面,在朗朗上口的背后增加了几分亲切。能从浩瀚的中华千年文明中脱颖而出、流传至今,青花瓷一定有其经典之处。本期编辑结合业内专家观点,为您诠释青花魅力的根源所在。
众所周知,青花艺术起源于元朝,在明朝迎来了青花瓷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由于技术的不断提高、经验的反复总结,明青花比元青花更加细致精美。古今中外,瓷器鉴赏家最欣赏的就是明青花,要比元青花好看得多。如果想在青花中再寻觅出类拔萃的作品,那么永宣年间和宣德年间的作品当之无愧是明青花中的“花魁”。
由此可判断出,当今市价最贵的青花不是元青花,而是永宣年间的青花作品。据业内专家介绍:因为永宣年间的青花不仅工艺高超,而且存世量极少,目前国内仅有几十件。普通的瓷器爱好者在市场上经常遇到青花瓷作品,但专门去淘永宣青花瓷,看过数百件都不会见到一件真品。那么这些仿永宣青花瓷的作品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业内专家揭露出了“行里”的惯常做法:现代青花瓷制作多半采用的是电烧、柴烧、气液烧,这样制作出的仿品与真品在细节上是有区别的,依照专家所掌握的经验都可以鉴定出来。说到具体区别,就要分析青花瓷真正传统的制作工艺。青花瓷通常在拉坯制作后都会把釉水施上去后再进行烧制,这层釉水基本的作用和做玻璃一样,在1550℃高温时釉水在土坯表面会产生沸腾作用,真正运用传统方式——柴烧出的青花瓷表面能够保证水汽并会有釉水产生的气泡,这些微小的气泡不整齐地分布在青花瓷表面,所以专家从局部观察便能给出判断青花瓷新老的方法:青花瓷的每一个气泡都会形成一个反光点,用60倍的放大镜观察比较明显,呈现比较缓和的波浪线形状,这些波浪没有尖锐的感觉,非常平缓。新烧出来的瓷器就不一样了,光泽非常不柔和。现代工艺制作出的青花瓷赝品由于技术的进步,多用电气化设备高温烧制,同时顾及成本,仿青花瓷一般不会用纯木柴烧窑做瓷器。那么差别就在这样一个烧制过程中产生了,现代电器烧窑由于土坯受热快速且均匀,因而气泡布局整齐,排列非常有序,同样用专用放大设备可以观察到轻微的细节差异,当看到气泡整齐便可断定是新瓷器。再从光泽上分辨,老的青花瓷光看起来就非常舒服,如同从油中刚捞出来一样润泽,这来源于老青花瓷日积月累形成的氧化保护层,经过岁月的洗礼,氧化、摩挲、摆放、擦拭,反光点都会变得平滑;而新的瓷器看起来只有闪闪的“贼光”,很扎眼。
新瓷器也有针对光泽的调整方法,那就是用消光劑,这种物质其实就是高锰酸钾,它可以把尖锐的突起用化学手段腐蚀掉,腐蚀后反光点也是圆的,反光也会比较柔和,但那种光滑度是在腐蚀后形成的,反而使得整体反光效果变得比较粗糙,是失去了油性的亮,用专业设备仔细观察表面会有被腐蚀的痕迹,如果有缝隙就腐蚀得更厉害,细微的孔洞甚至会腐蚀得更大、更明显,当用专业的30倍放大镜观察时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点,这就是高锰酸钾残留物,其腐蚀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高锰酸钾还有一种鉴定方法就是在表面哈一口气。如果是赝品,伴随哈气升腾起的是高锰酸钾浓烈的药水味道,这种味道类似于紫药水。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留白处观察腐蚀特征,青花颜色浓重的地方不太好判断,但露白的地方可以看出来明显有黑色残留物。
总之,辨别青花瓷要多方面结合,最直观的是看器型、花色、画工、修足,然后拿起来用手掂分量,这些都判断准确后基本就不用拿放大镜再看了,如果还不能够确认,再借助专业工具鉴别细节。
翻开青花瓷的历史画卷,有几段非常特别的历史勾勒出青花瓷史的曲折走向。明代洪武帝的儿子没有顺利继位,所以建文款瓷器目前还没有见过,这些消失的瓷器都是由于朝代更迭,而被全部毁于战争。洪武年间,国家衰败、战乱频繁,所以洪武年间的青花作品应该是最粗糙的,是青花瓷的低谷期。
据业内专家介绍,青花瓷的美多半来自青花颜料和画工,明永乐年间在青花烧造过程中已经加了苏麻离青兑料,“兑料”的含义就是在国产青花料的基础上加入了锰,锰与钴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使得颜色更加鲜艳,这是明青花比元青花鲜艳的一大原因。
再翻开另外一幅壮美画卷,我们来到明朝永乐年间。这个时期瓷器普遍比较大气,因为明朝朱棣是马上天子,开国比一般皇帝艰难,所以在瓷器的设计风格方面显得非常霸气。在瓷器史上,永宣是明朝瓷器的巅峰,不过后来,明朝迎来了一段空白期。在朱祁镇和朱祁钰年间,由于王朝更迭频繁、政变多发,官方烧造的瓷器不知如何制作落款,所以很多当时的瓷器是没有款的,后期正德皇帝明武宗恢复了宫廷的瓷器烧造,开创了石子青这样典型的色彩品类。石子青也叫头青或者回青,都是当年由明武宗主持烧造出来的官窑瓷器。回青这一颜色既然由明武宗开创,那么当然体现出了他对青花瓷的重视,其实这一色彩并不是由他本人研究出来的,当时也是由督窑官在偶然间发现的新颜色。这种特殊的颜色传承到康熙演变成了翠毛蓝,包括乾隆年间仿康熙翠毛蓝的质子都是由佛头青而来,这种颜色的开创是明朝中后期青花瓷发展的一个小巅峰。
在烧造青花瓷的历史过程中,也经过多次的变革,把青花分成五彩烧制便是变革中的一个典型。康熙年间,青花开始出现了五彩,这是一个工艺上的飞跃,这种颜色差异是用青花蓝的不同深浅兑出五彩色,如同瑞墨丹青,产生立体效果。在这当中,佛头青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佛头青之前,有一段时间的青花颜色被叫作平等青,从明朝瓷器的空白期后开始到武宗之前,这段时间的青花都是用这种青色来表现。到了天启崇祯年间,青花的色彩颜料演变为纯国产料,就是锗料,这种料的颜色也是模仿佛头青而来,颜色非常鲜艳。到康熙时,青花瓷迎来了最巅峰时期,那时的青花叫作五彩翠毛蓝,这种花色一直传承到雍正。雍正处于“康乾盛世”的中间时期,对于已有的成就非常注意珍惜保护,所以又复烧了仿宋朝的单色釉。雍正不仅喜欢仿宋,他还仿古、仿官;不仅仿制那些精品,雍正乾隆时期还从民间发掘了炉钧釉。炉钧釉是两兄弟仿北宋官窑的成果,烧得非常漂亮,当年就可以卖300两黄金一个。也是在这个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唐瑛、年羹尧、郎廷极等大师作品,其中出现了传世的“灯草口”。开创“灯草口”的郎窑在康熙年间是最有名的,包括“郎窑红”“灯草斜”“苹果青”“郎不流”都是当时极其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青花瓷的出口是明清创汇的大项,一两百年前,中国的瓷器正值顶峰,所以流传于世的“化土为玉”的神奇工艺在“洋人”看来也是非常高超的本领。青花瓷薄如纸、声如磬、温如玉,堪称世界艺术的极品。提到极品,真正的好瓷器非成化斗彩鸡缸杯莫属,为什么斗彩鸡缸杯在现在看来都这么有价值呢?其中的缘由是工艺复杂。业内专家介绍,斗彩鸡缸杯的制作首先要拉坯压出“缸”的形状来,这样的工序不是只制作一个,而是需要拉出相当数量的一批“缸”。对这批杯子内部要先施釉水,由于质量的把控各异和烧制中会遇到的损耗,因而烧过一遍后起码会毁掉一成。第一批“缸”出品后外面的胎土要用玛瑙刀挂掉,刮成最薄的状态,只剩下一个底足;制作到第二步工序要再次烧制,烧窑需要极高的温度,对于燃烧的木材选用也很苛刻。在第一批缸坯出窑后,成品率高的情况下也会损失两成,多数情况下会更高。然后人们再从其中挑选出没有瑕疵的,进入下一步工序——便是先画釉下彩。釉下彩也要经过复杂烦琐的工序,要先画一遍青花,温度掌握恰到好处时再进行第三次烧制,再次出窑后要在外面施一层釉,然后又要进行烧制。这次烧出后有的合格半成品仅仅剩下 50%。众所周知,斗彩分五彩,每种颜色都要通过严格控制温度来产生变化:青花最先完成在1450℃,烧出红色需要1550℃,绿色要1250度℃,黄色要1350度℃,紫色需要1150度。5种颜色既然需要5个温度,因而就要烧制5次,不同温度对应不同颜色,每次都有损失一成的概率,所以一批“缸”在烧完“斗彩”后还剩下不到三成。在古代,由于窑口的特殊构造,烧窑是要考虑风向的,如果风向突变,整窑瓷器就全部废掉;如果遇到雨天,出现串烟也会导致全军覆没,一个成品的希望都不会有。所以,就算这些意外都没有遇到,最后烧制成型的也就剩下最后一成,这一成中因离窑口的远近不同,在颜色上也有差别。真正能达到姹紫嫣红的颜色是最重要的,五彩都要体现出来,所以斗彩雞缸杯有“千不成一”一说。
斗彩鸡缸杯在几年前拍卖了2.8亿元,其实这个价格是不贵的,为什么不贵?因为每烧造出一个杯子的综合成本,都在白银10万两,折合现在的货币就值1个亿。此外,每一个斗彩鸡缸杯都是成化皇帝把玩过,赏给王公大臣的,百分之百都有传承人,从民国、清晚、清中、清早都有史可查,明末在谁手中,明中期在谁手中,元年在谁手中,一定传承有序,所以现在的每一个鸡缸杯都会有它的身世。来到当今社会,历经沧桑巨变,斗彩鸡缸杯已经百毁九九,所以价格还是值的。鸡缸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能够看出肉色投影,现代的斗彩鸡缸杯如果能保证传统工艺也会达到上百万。所以如果想收藏斗彩鸡缸杯,现代瓷器也会有高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