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霞飞
对于浙江小伦制药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伦药机”)董事长王小伦而言,现在的他更愿意被人提及的称谓是武式太极拳(郝派)第五代传人、温州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将太极拳玩得有滋有味的他,已经收徒数百名,在江浙一带极具盛名。
时间若回溯20年,王小伦却是个标准的技术型人才,是“温州市第四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首届“优秀发明企业家”,在国内甚至国外高效包衣机领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从1993年研发出第一台高效包衣机至今,王小伦创立的浙江小伦药机机械有限公司专心专注制作包衣机20余年,仅一款产品年销售额就高达1亿元,高峰期间,占据市场份额高达60%~70%。
不过,对于王小伦而言,在包衣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没有顺利将自己一手创业的企业传承给了儿子、现任浙江小伦药机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渊这事更值得让他欣慰。
在接受《投资与合作》记者专访时,年仅60岁的王小伦笑言自己已经是个甩手掌柜,“我现在80%的时间用在太极拳上。”对着围坐在茶座旁边的儿子王渊,王小伦坦言,他已经完全放心也相信王渊能够带领企业走得更好更远。“年青一代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变革,应该充分相信他们。”
而在王渊看来,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充分且坦诚的沟通是父子亲密无间的最佳良药,也是“创一代”和“富二代”之间顺利交棒的秘诀。
与很多创业者有明确的目标不同的是,王小伦闯入包衣机这个领域,纯属偶然。
和20世纪80年代的众多创业者一样,王小伦同样经历了失业,随后便白手起家。
“从企业出来后,我借了1000元钱,购置了一台旧机床,加工阀门零器件。”很多年以后,王小伦再回忆起自己的创业之路,给出的总结是:“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就有机会出人头地。”
这显然是王小伦的经验之谈。做普通阀门加工仅仅几个月后,王小伦发现一种球阀,国内生产的球阀又大又粗,而国外进口的却小而轻。“我当即就想到了自己研制出的这款小而轻的球阀。”
好奇心加行动力,显然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指南。几个月后,王小伦成功研制出国外的同款球阀,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半年时间,订单多得做不过来,当时差不多一条街都在代我加工。”
赚得第一桶金的王小伦并不甘于满足现状,“零器件加工,利润非常低,而且非常容易被模仿。”
向前看的王小伦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很快,一个影响他此后人生的机会就摆到了他的面前。
1993年,王小伦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接触包衣机。“当时的包衣机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一直依赖进口。”王小伦介绍,以当时的数据统计,包衣机每年的需求量在5000~6000台,而国内仅航天部625研究所一家单位在生产,一年产量不到30台,其他完全依靠进口。
王小伦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阀门仅卖几十块钱,而一台包衣机可以卖到几十万元。”说干就干的王小伦立即决定转行做包衣机。
不过,包衣机的生产并没有王小伦想像中那么简单。“当时国内并没有企业研发出包衣机,市场上的包衣机基本依靠进口。”20世纪90年代,国家医药局为了推动包衣机的国产化,特意购置进口设备借鉴学习,以期能研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包衣机。
改革开放的风口也为王小伦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为了推动医药机械制造的快速发展,国家鼓励民营企业介入开发研制。在当地政府和医药局相关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王小伦和其他3位朋友共计投入资金200万元,开始研发包衣机。
“仅用了一年时间,我们就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包衣机。”时至今日,王小伦谈及自己研发的第一款包衣机时,依然充满自豪。“研发出来的包衣机经过专家测评后,完全达到同时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自主研发的雾化系统更是独家研发,当时就申请了专利。”
然而,研制成功的喜悦很快被销售的现实湮灭。
事实上,包衣机这种特殊的设备,对于制药厂而言至关重要。用王小伦的话来说,“包衣机可以说是药丸成功与否的关键。”药丸在经过所有流程制造成功后,最后的工序便是使用包衣机包裹薄膜,如果薄膜包裹失败,整个药丸便成为废弃物。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只用了一年时间研制出来的包衣机,显然没有任何说服力。”面对耗尽所有投入资金研制出来而无人问津的包衣机,王小伦的其他3位朋友迫于资金压力,提出退出的想法,希望王小伦收购他们的全部股份。
“我身边的人当时基本上都反对我一个人收购全部股份,尽管之前在做阀门时赚取了一定资金,但毕竟200万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更何况当时包衣机的销售还前途未卜。”但王小伦还是决定一个人扛下去:“既然看准了,就必须坚持。”
王小伦说服妻子,将家里的资金拿出来购买了全部的股份,并继续增加投入,调试改进设备。“在经过一年多免费试用的调试后,我觉得时机成熟了。”
王小伦所说的时机,就是在他心里谋划了多时的设备品鉴会。
1995年,距离王小伦研发包衣机一年的时间,他在上海的银豪大酒店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设备品鉴会,自费邀请了国家药监会的相关领导,80余家设计院院长、知名的制药厂厂长以及外贸设备厂家等100多人前来对研制的设备进行鉴定。
“鉴定会现场非常火爆,专家一致认为,小伦药机研发出来的包衣机不管是在工艺上,还是在外观上,都完全超越了国内先进水平。”王小伦说起那一场生死攸关的品鉴会,至今依然自豪。那次品鉴会当场就定了几台设备,自此以后,小伦药机的包衣机一举打开了市场。
此后的路,走起来便顺风顺水。“从1996年开始,小伦药机的销售额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到2003年,仅这一款产品就达到了1亿元的销售额,占据了当时包衣机60%的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为了跟上生产速度,王小伦连续建造了4家厂房,员工也由几十人迅速增加到300余名。“即使这样的速度,也完全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
自此之后,王小伦就在高效包衣机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小伦药机成长为国内包衣机的龙头企业。他自己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外行,变成了一个闻名业界的专家,并先后获得“温州市第四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首届“优秀发明企业家”等诸多称号。“几款药机产品已经够你琢磨一辈子了,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其他。”
王小伦坦言自己对产品是一个完美主义追求者,“在做产品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品质,我执着于对品质的完美追求。”王小伦说,办厂之初的定位,就是生产国际一流高质量的产品,愿为人类健康奉献优质制药设备,至今我们还在为之而努力。“企业家需要有自己的坚守和责任,不能东想西想,想太多了,容易让我们忘了初心、失了本真。”
“高质量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体系是小伦高效包衣机20多年来能得到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在王小伦看来,小伦药机之所以能够在高效包衣机市场占据主要地位,产品和服务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制药设备的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它生产的药品是治病救人的,事关生命。我们宁可少做、不做,也绝不会出于价格原因而生产损害自己信誉质量的产品。”
“20多年的市场销售证明,尽管小伦高效包衣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但市场占有率还是很高,目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50%,之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时候有60%~70%,所以国内外制药公司选择的还是高质、高效和可靠的制药设备。”据王小伦介绍,目前,小伦药机的国外客户有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诺华、辉瑞等,国内客户有天士力、哈药集团、江苏恒瑞、扬子江药业、千金药业、广药集团、上药集团、北京同仁堂等。
“目前公司主导产品除了高效包衣机系列外,还有混合机系列、粉碎整粒机系列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高效包衣机还获得‘制药机械替代进口产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等荣誉。”王小伦表示,一直以来,小伦药机都高度重视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每年投入的研发金额占据销售额的5%,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投入。
与王小伦的艰苦创业不同的是,王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长大,基本没有‘吃苦的体验。”和众多的“富二代”一样,最初,王渊对父亲的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澳大利亚学习工商管理的王渊,心里一直想从事的是酒店管理的工作。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脑中能想到自己未来要做的行业,可能是酒店管理。”
王渊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回家继承父亲的事业。这在很多同类型的“富二代”们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要抛弃国外没有拘束的生活环境和一直以来追逐的梦想,还意味着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清零,这更像是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
事实上,对于王渊而言,回国接班,多少还有些被迫的滋味。
从2006年开始,王小伦开始有意识地考虑接班人的事情。摆在王小伦面前的,是当今众多企业的难题:两个在外求学的儿子都对接班这事毫无兴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很优越的环境,不愿意再回国吃苦。”
王小伦不得不无奈地决定,给儿子们一个考虑时间,真的不想接班了,他就把这个公司上市,或者卖给上市企业。“儿子花钱大手大脚,赚的钱不够花,我也不给他钱,逼着他过来接班。”最后,王渊妥协了。
“我对于一件工作的热情与专注,大部分取决于我对它的兴趣程度。”在谈及接班一事,王渊坦言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远没有想象中的艰难。“当初回国接手企业,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如果说我回来是奔着继承家族企业来的,那我倒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如果说对我回国起到决定性的因素,那肯定是相比于欧美国家,国内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吧。”
接手并不代表顺利接班。
与许多人从管理岗位接触工作不同,初来乍到的王渊对国内企业的制度发展情况一无所知,对自家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行业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完全无从下手”,是王渊对刚进入企业最痛的回忆。
为了更快、更彻底地了解公司,王渊自己提出要从基层开始做,而且要轮岗做,从产品的最末端,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端了解公司产品的本质,同时也能够发现许多管理层看不到的缺陷和問题。
说干就干,王渊从质检做起,再做到外贸,从外贸再做到车间,又从车间做到了生产和销售,岗位间不断的磨炼和钻研,让王渊从一个行业的“门外汉”逐渐成了公司的基层骨干,对于公司业务线、生产线、质检线的所有流程和知识了然于胸。
不仅如此,王渊还把自己在这段时间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父亲,再通过各个部门的主管意见,进行重新的改良和制定。
“没有十全十美的体制,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任何一个规程和秩序都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反馈信息得来的,在这期间肯定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和毛病,这些毛病或许无关痛痒,或许十分致命,这都需要我们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发现并且改正,这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期维持优秀品质的关键。”
已经是公司总经理的王渊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仍然津津乐道:“那段工作经历于我来说不像是摸索纠错,更像是成长学习,让我通过实践看清楚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公司的不足。在我和我的员工们一同工作奋斗的日子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个企业的关怀和看法,这胜过任何的理论概念,因为他们才是在这个岗位上长期耕耘的人,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那个岗位。
在王渊的身上,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睿智。从2008年开始接手企业,他在王小伦的引领下,已经成功成长为这个企业的领军人。对于企业的管理,王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从零开始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公司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和自动控制流程。“在我父亲的年代,是依靠着勤奋、敬业与刻苦钻研的个人魅力来领导一个企业;但是现在员工数量增多,素质参差不齐,制度的规定就显得愈发必要。”
“求精不求广,求专不求全”,这是“二代掌门人”王渊对药机产品发展的看法。他说,在传承的基础上,唯有创新才能求得发展,唯有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所有出厂设备在10年内出现问题能够溯其源头,让产品品质不断向极致靠近,才对得起父辈们的多年坚守和努力。
在小伦药机生产车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高效包衣机表面的不锈钢制作非常精良,表面亮泽度很高,做工很精细。王渊表示,精良的不锈钢制作是公司一大特色,是“硬件”;其次是“软件”、是控制系统,其编程灵活、工作可靠、性能稳定。卓越的硬件性能和优秀的软件系统,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多年来公司的工匠们专注于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开发、精益求精的结果。”
“一流的产品质量是在科学、严格的管理下产生的,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才可能有一流的产品品质。”在王渊看来,在现代制药机械这种高端产品的市场中,哪怕产品内部只有一小块污渍,其产生的后果也会让你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质量口碑赔不起,不合格品报废赔得起”,这是小伦药机深入人心的一个理念。
让王渊记忆深刻的,是一位比利时客人来验厂时的情景。当时这位比利时客人来公司验收设备时,他们除了按照合同条款检测、验证设备的各项性能外,还新增加了一项内容,对设备内部全面、细致地摸一遍,摸完后,比利时客人一本正经地说:“我在看你们的产品里边是不是有污渍或加工痕迹没处理掉。”当王渊问他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没有,比利时客人竖起大拇指说:“太好了,太好了,里边和外边一样做工漂亮。”由于产品优良的性能、内外一致的质量和完整的质量文件,当时的测试、验收一次性通过。
“这是公司20多年对品质执着追求的结果。只有一流的产品技术、一流的产品品质才是通往国际市场真正的通行证。”
除了追求精益求精的产品,王渊同样致力于打造不一样的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
在小伦药机的办公厂房一侧,王渊新建了一个包衣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能让客户看到包衣液配置、包衣到包衣片质量检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传授客户怎样去使用包衣机,让客户购买包衣机设备时感到可信可靠。
“这个实验室就是我们的售前服务。”在带领记者参观时,王小伦不无骄傲地告知记者,民营企业设立一个这样的高标准实验室,在国内是少数。
售后服务一直是小伦药机的重中之重。在小伦药机,建立有完善的产品售后团队和管理体系,对产品从生产开始就进行系统跟踪,并能及时针对客户需求进行调整。
同时,随着人们对薄膜包衣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小伦药机除了做好包衣设备外,还要成为集包衣辅料、包衣工艺、包衣质量检测与包衣项目于一体的专业服务商。王渊说,这也就是要做好强大的售后服务。
小伦药机还有一个兄弟企业——小伦包衣,小伦包衣是专业从事薄膜包衣预混辅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这些年,小伦始终以优质的包衣设备组合先进的包衣辅料,为使用客户提供专业、便捷的产品和服务,被业内赞为包衣设备、辅料双专家。
“创业难还是守业难,我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希望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企业向前走,起码不能倒退。”对于企业的未来,王渊有自己的愿景,“我的目标是做受别人尊重的企业。想做到产品领域的顶尖,则必须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把东西做好做精,产品才会受到尊敬,其中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让人们说到小伦就觉得产品好,售后服务也满意。我有信心把质量、售后做好,那样销售也会好,其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采访的当天,浙江温州阳光明媚,依然年轻的王小伦和他的接班人王渊围坐在茶座的两端,在相互谈及自己的经历时,父子之间的和睦溢于言表,仿若这不是两代人在表述,更多像是三两好友在倾心相谈。
事实上,对于王小伦而言,为何不到60岁就将自己的企业完全交接给儿子,有许多人带着记者同样的疑问。对此,王小伦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的企业迟早要交接给子辈,早点完成交接,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而对于实现成功交接,父子两人异口同声地回应道:“充分的信任和坦诚的沟通。”
王渊坦言自己对父亲有过消极的抵抗。
在刚进入企业时,习惯了优越环境的王渊很不适应企业中规中矩的上班生活,同时难以应付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压力:“有過一段消极怠工的时期。”
王小伦说,最开始他也并不理解王渊,认为自己将一个这么好的企业交付到王渊手里,而王渊并不珍惜。“我和爱人对王渊的表现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为此,王小伦说他和爱人没少争吵,对王渊也有过不少指责。“我当时的做法就是,我不管他,让企业管他,让员工管他。我相信企业和员工能激发他的责任感。”
企业的运转给父子两人对抗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年轻且经验不足的王渊就遭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原本正常生产的订单,由于管理不善,导致订单无法交货。“自己知道是管理上的问题,但无能为力。”看着王渊着急上火,王小伦知道王渊对企业已经有了责任心,“这个时候,我必须出来扶他一把。”
王小伦当即站了出来,从每一个细节和流程入手,用3个月时间,将积压了半年的订单全部交货。“我用事实教育了王渊,事在人为。”
自此之后,王渊明白了王小伦的良苦用心,放下了抵抗心理,一头扎进企业管理。“以前和父亲沟通,多少带一些情绪;现在我们父子之间的沟通,是坦诚而毫无隐瞒的。”王渊说,和父亲一样,他认为他们父子之间,更多像是朋友。
而在王小伦看来,对儿子的充分信任,是王渊快速成长的基本因素所在。“老一辈如果想要子辈顺利接手,就要做到真正信任。如果事无巨细处处管束,很难实现真正的交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