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军
(濮阳市南乐县农业畜牧局,河南濮阳 457000)
浅谈养殖中疾病治疗的总体观念
王冠军
(濮阳市南乐县农业畜牧局,河南濮阳 457000)
在养殖过程中,中兽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一直在进行博弈,虽然有的人在进行融合,也就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但化药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中药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中兽医的复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还是侧重于西药,做不到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整体观念的融合,笔者结合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众多同仁的指点,就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整体观念进行简要的谈论。
疾病 治疗 中兽医 整体观念
在养殖实践中,由于抗生素的普及和生产厂家及技术人员的推广,用于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中,抗生素占据了大半壁江山。随着近几年来大家对耐药菌株的畏惧和药物残留的担忧,中兽药和微生态制剂开始慢慢得到大家真正的重视,因为在以前有的厂家生产的表面是中药,里面却掺入了大量的西药或抗生素,究其原因,西药退热效果明显、成本低,质量好的中药退热效果也很明显、但成本较高。随着国家对假冒伪劣兽药的打击力度的加大,真正的中兽药得以为广大养殖场户使用。笔者结合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众多同仁的指点,就动物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整体观念进行简要的谈论。
当畜禽出现疾病,无论是否有细菌性感染,即使只是出现风寒引起的咳嗽,部分养殖场户和技术人员一般总先想到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处理,想办法来控制病原微生物,但是很少有人先注重体质的因素,深一步思考病菌为什么会侵害机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虽然中兽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距今1200多年的唐代《司牧安骥集》、距今400多年的《元亨疗马集》、距今120多年的《猪经大全》,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五四远动”对中医的全面否定,西方医学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由于中兽医学习和临床应用的复杂性,而西方医学的简单化,让很多青年人对中医和中兽医望而却步,对西医趋之若鹜。我们要认识到,中医和中兽医缘何复杂?西医为何简单?因为中医和中兽医在治疗时考虑的是人和动物的整体状态,而西医只是针对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进行治疗,简言之“中医治体,西医治病”。随着医疗设备的引进和研发,病菌和发病部位一览无遗,虽然医疗设备不能检测整体状况,而中医能通过娴熟的技术和经验进行诊断,但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在这个一切求快的时代更加助长了西医的发展。
《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机体气血充足与否,以及正邪对抗的结果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整体功能活动的不平衡为病菌的入侵、繁殖创造了条件。如果正气衰败了,病入膏肓,机体最后连反应能力都没了,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是无济于事。所以疾病发生需要中药来辅助正气,对证治疗。
中药是改善机体状态的,是来维持畜禽健康的,而不是要杀灭病原微生物,治疗要朝对养殖有利的方向进行。
3.1 关于中药使用效果的看法
很多人认为中药治疗疾病很慢,达不到快速治疗疾病和快速控制死亡的目的,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对证的原因,中医有“经方不过三”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三服药内将病控制住。
3.2 不要认为辩证太复杂
谈到对证,很多人一头雾水,认为这是玄之又玄,不如西医来的透彻,其实中兽医认为只要能分清寒热,虚实,辩证的大概方向正确了,中药就有效果。中药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对整体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任何一组中药都是复方,任何复方都体现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基础上,再放大对某一个点的调控,使机体达到从总体到局部的统一。有的时候靶子打得偏一点,但整体上调整了机体,改善了总体的阴阳失衡状态,从其它的地方表现出来,一些其它的病就少了。所以,只要分辨清楚大体方向,用中药一定会有积极的反应。
3.3 提高中药治疗效果也要用对时机
一旦时机过了,正邪抗争不激烈了,药效不能和反应能力相合,达不到帮助机体一起驱邪的目的。所以,一开始,邪气盛,出现高热、多饮等实性体征,一定及早用辛凉、辛温等透散发汗的中药。出现正气衰病转虚,一定要早用温热、辛热,提升机体状态的中药。
3.3.1 关于家禽肾肿
常见的家禽肾肿大、花斑肾的情况,西药只是把病原微生物控制住了,肾脏微循环功能不改善,毒素排除不去,正气就不能恢复,需要护肾利尿的中药配合来治疗。
3.3.2 关于家禽腺胃炎
导致家禽腺胃炎的致病菌复杂多样,甚至没有统一的看法,但从鸡体的精神状态、免疫力、采食、粪便的反应程度来看,一定是鸡体的脾阳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司,不能滋生营卫和充养肌肉腠理,可用健脾中药振奋脾阳,抗邪能力重建了机体就能康复。所以说,我们要更加注重的维护畜禽正气,避免过多的刺激造成体质出现不平衡状态。
3.3.3 关于家禽支气管阻塞
导致家禽支气管阻塞的致病菌也是复杂多样,有病毒、有细菌、有支原体,如果仅仅用抗生素,只能控制细菌和支原体,而病毒和炎性渗出物依靠西药很难做到有效治疗,中药里面的麻杏石甘汤就能做到快速缓解阻塞症状,减少炎性渗出物的分泌。
S858
A
1003-1650(2017)04-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