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玉贞
留一个预嘱 做人生的主人
文/邱玉贞
阿图•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话题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通过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善终服务”“生前预嘱”等理念进行详细的说明,引发了我作为医务战线一员小兵的医学感悟及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对生命的思考。
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印度裔的美籍外科医生,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最好的告别》给日益加剧的中国老龄化社会予诸多启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最终目的不光是“善终”,而是唤醒每个人将从生到死之间的故事诠释得更完满。
文中言及:衰老是一种屠杀。有时候,人类畏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害怕身体功能的一点点消减、害怕自由的丧失和不能主宰自己生活的无奈。我曾经在香港半山参观过一家政府办的养老院,位于寸土寸金的富人区,周边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秀美的海景,一床难求。坐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透过落地窗就能看到浪花席卷礁石,听到一波又一波海浪拍岸的哗哗声,心里感叹,这么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又有香港高质量的医疗救治及照护水平,住到这里的老人太幸福了!可是,当我来到老人居住的地方实地考察,看到那些目光呆滞的老人如行尸走肉,机械地被照护者安顿着。冲凉的时候用吊塔从床上直接拉到浴室,在浴床上360度把人体洗刷干净,然后又吊着回到床上。我看到脑水肿的病人,神经不灵光的阿茨海默症老人,顿时,我从先前的羡慕、愉悦的心情变得沉重压抑。如果失去了记忆和情感,失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身边没有朋友和亲人,只是这样被好吃好喝供养着,被高科技的仪器设备维持着生理指标,让千疮百孔的躯壳朽而不死,面对美食不知道享用,面对美景失去了鉴赏能力,这是何其悲哀!当然,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但当时我的强烈愿望就是: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我要在健康的时候,留一个预嘱,好好规划好老年生活及保持临终尊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每个人都要面对衰老和死亡,但国人对待这个话题多少有些忌讳,这点就不如我们的老祖宗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灵魂上天,称“驾鹤西去”,而肉身回归大地,回到他真正的家园。他主张:视死如归,节哀顺变。庄子无贵贱,齐生死。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认为妻子摆脱了辛劳可以安息了。“死生如昼夜,何必徒伤悲?”月的圆缺、草的枯荣、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四季更迭、天道轮回,宇宙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揭开死亡神秘的面纱是个体对生命的生物层面的完成及精神层面对生命的超越,我们可以传承古人的达观和洒脱。
阿图的父亲70岁的时候查出脊髓肿瘤,一位医生(家长型)认为应该尽快手术,但要承担瘫痪在床的风险。另一位医生(解释型)了解到他最希望保留目前的生活方式,建议他等到情况变得无法挽回的时候再做手术。于是,他又有了四年多的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的双手抓握能力消失,才做了手术。手术后恢复得不错,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病情不可逆转的时候接回家采用了姑息疗法。
作者介绍了与父亲最后的告别。两代人已经移民美国,接受了几十年现代文明的洗礼,但身后还是需皈依宗教。按照印度教的传统,阿图在父亲去世后,用火化的方式安葬了父亲,将其骨灰撒在印度圣地恒河,因为印度教徒深信此举能让灵魂修成正果,获得超生。恒河水对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来说是神圣的,但同时也是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作者虽然预先服了抗生素,仍然得了寄生虫病,但他觉得这样的仪式把自己的父亲与比自身大得多的事物连结在了一起,能感悟神圣,安顿灵魂,他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告别。
曾几何时,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由100年前的平均寿命40岁达到今天的70多岁,专科越分越细,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但人类是贪婪的,还幻想着长生不老。我们的官方讣告清一色的“因病抢救无效死亡”,此话透着凄凉与无奈,似乎90多岁、100多岁的老人去世也是医学的无能。寿终正寝是国人的理想,而这种理想目前变成了与高科技的抗争,这是全社会的意识出了问题。医学无法阻断生老病死的进程,我们应正视医学的局限性。死亡是自然归属,要引导人类豁达面对:到了不可逆转的时刻,是顺意、妥协而不是生拉硬拽的抗争。这一点想通了,可以减少很多临终前的过度治疗,以及病人及其家人的心灵痛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然、坦然、不留遗憾。
作者提倡的临终照护和姑息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痛苦,增加舒适度,而不是过多的抢救干预行为。面对终末期病人我们能做的是陪伴和守护,强调对疼痛的干预和灵性的照顾。病人有眼泪要留,有故事要讲,有情绪要宣泄,有心理负担要解脱,过程是富有同情心的治疗及人性之爱的照护。医务工作者要增加人文意识,用医学手段治疗疾病,用哲学方法探究疾病,更要用慈善的光芒来弥补科学的不足。
在我国,已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先行者设立“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广生前预嘱,提倡“尊严死”——即在不可治愈的终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着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的生命尊严、理性与价值,不仅表现在生命的降临、智慧的成长,还应该有一个优雅的谢幕,人生才得到了圆满。
留一个预嘱吧,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