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克霞 詹昱新
对昏迷患者怎样实施护理人文关怀
文/韩克霞 詹昱新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应用于神经外科ICU昏迷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监护室2016年1-6月收治的昏迷患者格拉斯哥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108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和家属融入人文关怀,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论:神经外科ICU GCS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和家属融入人文关怀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人文关怀 NICU 昏迷 护理
神经外科ICU昏迷患者较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家属与患者心里压力大,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家属和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融入护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爱等,关怀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1。因此,关怀和照顾患者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能,其基础和前提是关爱,美国护理理论家Jean Watson提出关怀是护理核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不仅是对患者疾病康复的护理2,还包括对患者的思想感情方面的护理,这是要求护理意识的核心以患者为主,把对患者的关怀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体现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3。为进一步探讨护理人文关怀在神经外科ICU昏迷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观察,记录如下。
我科NICU病房开放床位28张。共有50名护理人员,其中初级27人、中级14人、高级9人,男6名、女44名,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29.16岁。选取2016年1-6月收治的昏迷患者格拉斯哥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其中三级脑外伤患者22例,脑出血32例,急诊入院33例,平诊入院21例,平均年龄52.4±6.2岁;实验组54例,男32例,其中三级脑外伤28例,脑出血26例,急诊入院30例,平诊入院24例,女22例,男32例,平均年龄52.7±6.4岁。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展开对比,实验组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和家属融入人文关怀,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昏迷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融入人文关怀,具体内容如下。
对昏迷患者的人文关怀
(1)为昏迷患者提供专业集束化的护理方法减少昏迷患者卧床并发症。例如:肺部感染、营养失调、肢体功能障碍、皮肤的完整性受损。(2)给予昏迷患者促醒疗法:呼唤式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改善,并且可以促进病情的好转,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4。定时给患者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播放患者家人说给患者充满正能量或者关爱的话语。(3)亲情疗法 :Delong报道,PET检查听母亲讲故事的患者发现其扣带回右侧颗中回和运动前皮层的脑血流量增加,比对照组非语言的声刺激要高,环境刺激可以通过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五个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与患者交流, 在人文关怀下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床单元,保持病房无异味,定时开窗通风,中午阳光刺眼关上窗帘,通过开关窗帘让患者感受白天和黑夜。(4)每日定时对患者进行五分钟的自言自语式语言训练。(5)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每日定时为患者提供肢体功能障碍康复锻炼,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6。
对昏迷患者家属的关怀
入住神经外科ICU的患者家属明显存在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还应加强对入住ICU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对不同心态的家属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加强护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减少矛盾,更好地协调医、护、患、家属之间的关系,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7。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而加强对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心理和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8。
患者入院时,告知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流程、生活必需品的购买、探视规定以及注意事项等9。每周对NICU患者家属进行一次健康教育沟通会。会议内容包括:介绍监护室护士工作基本内容,缓解患者家属对监护室的神秘感,讲解患者入住NICU时家属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家属束手无策的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在探视时对患者进行关爱,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饮食制定当中来,让患者家属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满足家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0。
改善患者家属的休息,在医院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临时的休息点。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病情,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可以回家或者在医院附近休息,患者家属保持电话畅通即可。
为患者提供延伸护理服务,患者转出监护室后两天内再次为患者及其家属根据患者病情提供护理指导,一周内再次回访,建立微信群,便于患者出院后提供健康指导,出院后进行定期的家庭随访,让他们感受到ICU护士的人情味和真诚的关心11。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理人员总体关怀能力偏低,其中主管护师关怀能力略高于护师和护士。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系统培训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护理人员的关怀意识与能力,并将护理人员关怀行为纳入护理管理的范畴12。
手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讲解患者术前准备的重要性,以及手术后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配合。神经外科ICU术前访视可以有效提高病人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合作,证明了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更细致的工作会使护理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精神13。制造温馨的病房环境,病房的走廊配以绿色为背景的图画和积极向上的标语,办有ICU主管医生和护士生活照片的宣传栏,设有介绍重症监护室的宣传栏和护理站联系方式,减少患者家属进入ICU时的恐惧感和距离感14。
妙手仁心 摄影/林 松
神经外科ICU患者病情危重,对昏迷患者和家属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比普通病区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经研究发现病人所认为最具有关怀性的十项护理行为:(1)善良周到。(2)态度和蔼。(3)重视病人。(4)尊重病人。(5)当有事喊护士时,护士能迅速回答。(6)当病人不能照顾自己时,对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准时治疗及发药。(7)护理技术熟练。(8)对病人宣教疾病知识。(9)保证病人能安静休息。(10)让病人放心,护士随时帮助病人15。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控制噪声,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的休息与睡眠,关注其营养状态,积极进行关节锻炼及协助活动,进行有效沟通,酌情增加亲友探视与陪护时间,增强情感支持,以提高ICU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16,同时不能忽视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Dodek等认为ICU“以病人为中心”的保健体系中应包括“以患者家属为中心”的内容17。
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在神经外科ICU昏迷患者中应用,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
赤诚医心 摄影/汪 丹
1.刘义兰,杨雪娇,胡德英,等.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4,49(12):1500-1505.
2.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79,3(4):86-87.
3.柏晓玲,楼婷,罗梅梅,等.住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2):102-104.
4.夏冬灵,林国青,丁桂芝.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1):22-23.
5.金尔伦全国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课题组.金尔伦(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双盲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3):6-10.
6.周群,毛青.呼唤式护理干预+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115-117+119.
7.封晓燕,徐蕴芳,徐艳,等.神经外科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1):5570-5571.
8.郝彬,黄海燕.ICU人文关怀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19):65-66.
9.高燕红,孙孝芹,扬爱军.人文医学与护理精神[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1):86-88.
10.张兵,李军,张娜.需要层次理论在ICU患者家属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31-8532.
11.牟秀云.人文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329-6330.
12.黄行芝,杨春,刘桂秀,等.五心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8,24(14):10-12.
13.蔡卫新,李桂云,丁玉兰.神经外科ICU病人术前访视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6-9.
14.章慧,李正华.在护理工作中倡导人文护理的实践方法和意义[J].现代医学,2014,(5):582-584.
15.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病人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8.
16.廖永珍,黄海燕,郭慧玲.ICU患者人文关怀需求与关怀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3,28(1):94-96.
17.Dodek PM,Heyland DK,Rocker GM,et al.Translating Family Satisfaction Data into Quality Improvement[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4,32(9):1922-192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