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2017-03-18 15:19胡曼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师范人文精神

胡曼

摘 要: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这对于整个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师范生的人格塑造等,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都是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221-02

英国评论家怀海特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在我国古代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中,也讲到“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定,美善相乐”,儒家的“乐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美术课程是艺术课程中的重要门类,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曾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这进一步阐释了美术与人文的紧密联系。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这对于整个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师范生的人格塑造等,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那么,如何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一、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

(一)凸显美术学科的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美术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纵观各个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我们会发现,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其中,在时隔多年后依然能带给后来的人们以感动。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波提切利的《春》等伟大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画家们智慧与人格的光芒。在师范生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折射出姿态万千的社会生活内涵,美术家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怀情感,深入社会,体验感受生活,一旦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与体验的对象发生了碰撞,便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因此,每个时期的美术现象都会对应地体现当时社会人的生活经验,反映当时人们的观念,美术的文化意义更多更为集中地指向了人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开拓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生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将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二)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优势,形成交流与共享的特色,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整合学科间的优势,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引导学生成为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导向。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世界,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或是事物离开团队的支持或是幫助都难以获得成功。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建立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与其它学科形成交流与共享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种外在的知识内化于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融会不同学科,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以学生为本,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塑造出优秀的社会化的人和独立的个体人。在师范美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表现,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从制作到最后完成都包含着艺术家不同程度的创造,这也正是艺术品独特价值的体现。美术总是与创造相伴。美术教育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优势。罗恩菲尔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已达到。”①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种种情感与乐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阿恩海姆说;“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质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要最充分地观察真正的爱、关心、理解、发现、渴望或希望的意义,其本身就是生活最崇高的目标。”②在师范生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味生活本身完善、纯洁、真挚的召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真情实感去感受、体味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品评优秀作品中的情感传承,去创造感人至深的美术作品。

当前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表明,美术这种情感教育的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实现,由于重“技艺”、轻“人文”的原因,美术的情感因素始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诚然,技术性与装饰性固然重要但如果美术一旦失去“人文的”内涵,美术的教育作用及与其他学科比较的优势必然会失去光辉。

(三)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教师要区别美术教学评价与美术测试之间的区别。美术测试往往注重的是测试学生学习的结果,给学生评分,而现代美术教学评价更注重为学生发展而评价。

为学生发展而评价,除了为学生学习结果作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反馈功能,调节、激励功能以及导向的功能等。

随着当代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教学评价从量化评价走向了质性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说,评价从数量化的分析与比较,改革为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促进理解、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

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教学,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在美术教学中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蕴。中国文人画出自于那些具有很高学养的文人士大夫之手,几株普通的植物“梅、兰、竹、菊”却包含了多少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蕴!而西方的美术,色彩学以及光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曾被应用到写实主义和印象派的绘画之中,突破性地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美术成了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手段。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丰富了美术作品,并且都是规定其象征的重要原因。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比较中西美术的观念,就会发现,中国美术比较关注自然,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相融合,可概括为“天人合一”;西方美术更重视人类自身,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高于万物,也高于自然。如希腊哲人普罗泰高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③

要深入了解中西方这种美术的差异,我们就必须了解中西方的各种文化,甚至是原始人的农耕经济与狩猎经济所带来的观念上和思想上的差异。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因此,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例如,教師通过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自然材料与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可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或是乡村民居,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文学作品,或是访问艺术家工作室,了解当代艺术思潮、艺术家动态;或是结合历史、民俗等,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了解并尊重他们。

四、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使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并会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较好的发展及完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加强其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对于他们的人生和对于我们的社会、民族的发展,都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假如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若干年后,他必定会使他的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假如我们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艺术修养一定会在我们整个社会和民族升值,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全方位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素质,在整个社会和民族间重塑了一种健全、自由的人格形像,这将意味着我们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的内在品格得到促进和完善。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师范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学生。师范生的美育工作,在当代教育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对于推动未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尤其深远。

注释:

①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05.

③邓福星.美术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84.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师范人文精神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小小书画廊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舞蹈钢琴伴奏课教学效率提升研究
谈谈鼓师
从对立到联合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