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婕婷
一、建设心理委员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心理委员”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朋辈心理咨询”模式的经验而创建形成的。在学校中建立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心理委员队伍的探索和实践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许多相应研究。然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对中职学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探索却寥寥无几。
中职生的年龄在15~18岁,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到达一定程度,曾有心理学者用“暴风骤雨般”来形容这个充满活力、挑战和困惑的阶段。他们希望独立、渴望自由,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寻求他人的关注。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的学业压力并不算大,但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对集体活动置身事外;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合理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的现象;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择业依赖心理和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缺少人生目标,对社会感到迷茫。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然而仅凭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的一己之力毕竟有限。在中职学校建立班级心理委员队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委员队伍是其关键所在。
二、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
(一)选拔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在选拔心理委员时要对他本身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知识储备、人格特点等进行多方考查。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主要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热爱心理健康工作,热心班级工作,具有风险服务意识;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在学生中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良好;愿意接受一定课时的专业知识训练;能严守心理委员职责的相关规定等等。
(二)选拔方式
心理委员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人选的固定能够更好地使他们在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上具有全面性,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应该放在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建立之后, 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 要选取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他班干部岗位相比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职位,在不了解工作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很容易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对岗位的全面宣传和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合适人选的选拔;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学生以往简历和个人情况, 选取对心理委员工作有兴趣、具有爱心、做事细心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对于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 心理委员的设置也可以灵活调整。首先,每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心理委员候选人;其次,心理委员候选人接受班级同学民主选举并获得多数同学支持者,报由班主任进行考查;之后,班主任对他们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合格者报送心康中心;最后,被初步确定为心理委员的学生必须接受心康中心教师面试和综合入职培训并获得合格后,方可称为正式的心理委员。一般而言,根据以上遴选途径和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每班至少一名,也可配备男、女各一名心理委员,必要时可配备多名心理委员。
三、心理委员的培训
(一)培训内容
其一,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提升同学与自身的心理素养;关心同学,认真观察并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紧急则直接报心康中心;落实学校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协助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活动,促进自我成长;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等等。
其二,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培训对心理委员来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从业技能,而且是帮助他们建立身份认同、明确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心理委员要认识到自己就是在班级专门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学生骨干,是负责及时发现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题,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汇报的班委成员。为此,自己应扮演好同学心理健康的信息收集者、知识宣传者、活动组织者、朋辈辅导者等角色。当心理委员能够从心底里认同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体会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意义时,便会内化为一种职责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可用资源,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成长。
其三,心理委员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主要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流派及发展历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心理辅导的技巧与训练;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与常用方法;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识别、心理危机的预防;各种专题培训,如中学生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考试焦虑等等。总之,心理委员要认真参加每次的培训,掌握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同学提供心理服务。
浅谈中职学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
其四,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实践训练
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与适当的态度,这有助于解除学生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烦恼和忧愁感,在情绪稳定上更加成熟。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可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某些新的行为和技巧,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提出了快乐教育。为了能使心理委员在预防班级矛盾激化方面做得更好,在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在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中,利用各种小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乐意做好本职工作;在心理委员工作方法的指导上,以及他们在班级内开展工作时,都应采用快乐教育的方法。
(二)培训方式
心理委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进行入职培训,又要进行在岗培训。心理委员的培训要坚持方法多元化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注重培养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能力。具体的培训方式主要有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心理讲座、体验训练和个案分析等,可根据不同培训内容进行具体选择,比如,心理学理论知识是心理委员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最好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培训,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基本理论。又如,进行体验式培训时心理委员培训的关键点,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自我、和谐人际关系、调控情绪等心理训练活动,使其自我察觉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总之,通过培训要使心理委员基本能发挥两项职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
四、班级心理委员的管理
(一)管理模式
在班级心理委员管理体系中,应该建立“德育领导——学生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班主任——心理委员”的层级管理模式,班主任进行日常规范管理,心康中心进行业务管理。也就是说,心理委员可实行双重管理,在行政上按普通学生干部的要求进行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指导管理。
(二)考核机制
学校要认真做好心理委员的管理考核工作,以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管理中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将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心理辅导工作情况、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评指标,坚持自评与他评、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估考核模式,对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要进行表彰奖励。
(三)激励措施
在心理委員培训工作和各类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激发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比如,在岗前培训结束后,对合格的心理委员颁发聘书,在每阶段的培训和考核之后,可以评选优秀学员;在培训活动中对表现优异的心理委员增加德育分数,在每学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考核中,评选优秀班级心理委员;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评选优秀组织奖等。对于获奖的班级心理委员给予物质奖励和培养优先权等。这些激励措施不仅能提高心理委员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威信和吸引力,促进班级心理委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也能扩大心理委员在普通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