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为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借助教学中的实验材料,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1. 巧设封闭性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結合章节内容,巧设封闭性科学问题,为激发学生逻辑推理兴趣做好铺垫。这是因为,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其答案具有唯一性,有利于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选择适宜的教具,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新课题教学目标。就封闭性科学问题来说,是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首要前提。
以“搭框架”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准备好用于探究活动的器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搭好正方体后,组织学生探究“如何给正方体加固?当正方体受到来自上面的力时,如何加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寻找该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适当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借助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提出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找寻到正确的答案,逐渐激发他们逻辑推理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全面发展。
2. 巧设梯度性问题,融入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以“运用感官”为例。在开展“两只眼睛”研究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课题内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比如,“同学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吗?在日常生活中,这两只眼睛又有哪些作用呢?是怎么发现这些作用的呢?”借助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去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在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教师还要坚持“少、精”的原则,不要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数量,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所提出问题的意义,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要干扰他们的实践探究。在“蜗牛的观察”教学中,当学生准备开始观察蜗牛壳的时候,如果教师提出某些问题,比如,“在观察过程中,准备用什么方法观察蜗牛壳呢?”这样就很容易打乱学生的思路,影响观察的效果。在观察结束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顺着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导他们研究蜗牛的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逻辑推理的兴趣。
二、巧借材料资源,促进思维发展
1. 引导揭示概念,展现材料的启发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结构的材料属于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浓缩材料”,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去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不断引导、启发他们进行探究。
如以“反冲现象”为例。在新课题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题内容,准备好进行探究活动的材料。比如,喷水便能转动的瓶子,喷气便能飞起来的气球。借助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瓶子、气球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共同的现象:这些材料内部充满液体、气体等之后,其运动方向正好和其内部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借助这一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反冲现象”,准确把握相关的概念,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生活中的“反冲现象”。
2. 注重生活实践,展现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对所选材料进行深加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探究课题内容,促使课题探究活动逐渐向课外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搭框架”为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合作搭一搭三角形、长方形,并比较三角形和长方形受力之后有什么变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加以应用,把长方形加斜杠,分成两个三角形,使之不易变形。
三、注重课外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巧妙地引入课程知识,促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结合课程内容,深化科学活动。
科学课外活动本身就是围绕小学科学课程展开,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它既是课程的补充,又是原有课程的有力支撑。因此,科学课外活动大部分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
比如,在学完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挖掘自身能力,用纸造一座“桥”;在学习“拱形的力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拱形”;在学习“能量与太阳”之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居民区等地太阳能利用的具体情况。通过 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持续发展。
2. 开展家庭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除了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如在学完了有关电的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家庭节电在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家庭中的“用电杀手”,探究如何节约用电,找出解决的办法。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向学生进行了节约用电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