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敏
计算能力是一项最基本的数学能力,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现实的计算教学中,不少教师硬生生地把计算教学演变成为“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变成了计算的机器,机械地照搬公式,甚至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算”的心理。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单调的计算课堂演变成学生开展探究的“运动场”,真正在“动静结合”“算用结合”的过程中,扎实推进计算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为例,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以用引算——热身运动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把计算教学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进行,给课堂教学先来个“热身运动”。在教学之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原动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达到“以用引算”的目的。
例如,在“9+几”教学中,教师在复习铺垫基础上,出示了课本(第88页)中运动会现场的主题图,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学会收集与整理信息。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发现、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在这一情境下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发现了图中有13人在跑步;有的学生发现图中有15人在当拉拉队跳舞;有的学生发现图中有3人在数牛奶盒等。在学生介绍用什么方法得到上述信息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初步领会计算的实用价值。在学生发现3人在数牛奶盒时,在收集到“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两条信息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箱子里比箱子外多多少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等问题,从而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了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化被动为主动。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在这一层层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计算内驱力,做好了充分的“热身运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就水到渠成。
二、以动促算——全身运动
数学活动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促进计算教学的推进,即以动促算。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借助一些简单有效的工具手段,如小棒、计数器、图片、数轴等生活中的素材,将数的运算过程加以物化,为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操作、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即做好计算教学中的“全身运动”。
在“9加几”的相关算式呈现后,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笔者让学生用身边的小棒来代替牛奶盒:“想一想,怎样算得又对又快?”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活动空间。学生在操作活动后对计算“9加几”有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是把9记在心里,再往下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地数,数出来是13根;有的学生从4根里拿出1根给9,就变成了10,再加上3,一共是13。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此时,笔者再适机请最后一组学生上台摆一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凑十法。进而鼓励学生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思维被激发:可以把9里面拿出6与4相加变成10,再加上9减去6得到的3,等于13;可以先把9看成10,10+4=14,因为把9看成10,多看了1,所以用14-1=13,就得到了13。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笔者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让他们明白凑十法的优势:更加简单快捷,只要把较小的数分出来与较大的数凑成1个十,那么算起来既快又准确。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归纳概括等多感官参与的“全身运动”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优化策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练辅算——跳跃运动
练习是计算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巩固对新知的理解,也能够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计算方法的习得与学习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在练习中的强化。因此,在练习设计上要改变以纯文字或纯数字出现的习题,应充分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具有趣味又富有挑战性、思考性的习题,来活跃与调动学生投入第二次“学习高潮”,让他们的思维进入跳跃式发展,即计算教学中的“跳跃运动”。
在“9加几”的习题设计中,笔者遵循基础性、层次性等原则,设计了以下习题。
第一层:教材“做一做”第1题(第89页),旨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直观地进行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二层:寻找规律,加深理解。
9+2(通过课件演示加数变化从2~9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突出凑十法的计算优势。
第三层:练习二十第4题(第90页)。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进行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也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
四、以思助算——整理运动
通过“回顾与反思”环节,有效地梳理内化知识,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策略。在回顾的过程中,显现学习的方法与学生知识的储备,理出学习中的重难点及解题策略,这更像在做“整理运动”,学生放松身心,好好吸收数学知识中的“营养”。同样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梳理回顾,梳理出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也暴露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与教师教学上的缺失,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在“9加幾”这节课后,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回顾:①在这一节课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好的发现?②学习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呢?③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老师的表现呢?
在梳理回顾中,学生能够享受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方法,领悟数学思想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