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任务

2017-03-18 21:04杨学山
信息化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智能化阶段融合

如何重新定位信息化的使命和目的

引领发展、推动转型

“信息化”这一概念起源于1963年的日本,至今已经超过了50年;从中国1986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信息化论坛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从本世纪初的2000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并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到现在也已经有十六年了。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变和社会的进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化,它的使命和目的也在逐渐转变。在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信息化的使命和目标该怎么定位。

我们可以从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的几次关于信息化的重要讲话中看出信息化的使命和目的是两个词:第一个词是引领发展;第二个词是推动转型。

引领发展

信息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仅是讲“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问题,而是讲信息化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位。习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学习会上讲话里说到:“世界经济正加速向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方向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个历史契机,用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早前的4·19号讲话也有讲到“打通社会经济活动大动脉,用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資流”,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信息化是引擎,是引领者。

推动转型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必须通过转型来解决,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转变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地分析研究经济发展产生的、归纳出来的原则、理论方法,更要把今天已经加入到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新要素,变成推动这一场转型升级的关键的、核心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而且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解决和克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信息化手段在其中扮演着关键和核心的决策。

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阶段

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

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从信息化的使命讲起,信息化的使命是引领发展,是推动转型的核心关键,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朝着智能化方向走,而在这其中,信息化是引领,所以,信息化也应该走向下个阶段,即智能化阶段。第二个原因是在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工业革命所有的要素、所有积累的成果都在发挥作用,但是,其中积极的、核心的、关键的要素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化发展阶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说信息化发展现状。早在1979 年,美国的诺兰就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六阶段发展模型:起步、传播、控制、集成、数据整合、存储。说回中国,目前两化融合主要有四个阶段:起步——单向覆盖——集成提升——协同创新。其实这四个阶段的背后,也有诺兰模型的影子。但是今天我讲阶段,不是说要如何定义发展阶段,而是说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社会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处于不同的水平,或者说是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在今天依然有三分之一甚至是不到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处在第一阶段;而进入第三阶段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到10%。这是我们认识今天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IT企业,我们都要在这个基点上看“我要抓什么”。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种信息化变革

技术、需求

第一个力量是技术。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有能力来引领发展;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有能力来推动转变;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有能力带动社会走向智能化的新阶段。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说的技术,不是狭义的信息技术,也不是广义的信息技术,是广义的信息技术再加上工业革命下积累下来所有的技术,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技术。

第二个力量是需求。需求的第一方面,是工业革命的老故事——劳动力缺口,由此而产生的机器换人,例如东莞大朗镇,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用4万数控织机换掉了45万的工人,从50万纺织工人减少到5万人。促使企业家实施机器换人的主要动力或者说是核算的主要平衡点是成本。需求的第二个方面,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必然持续推进机器换人。

因此,这两个动能使得这样的变革,产生了再继续的深化。

信息化发展变革有哪几个最关键、最基本的特征

连接和计算有了三个变化、信息重要终于得到了证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全面的融合和整合

第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连接和计算有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连接和计算无处不在;第二个变化是连接和计算支付得起,即便宜。这不仅仅是指个人,也指机构或企业能够使用支付得起各种计算,大幅度降低成本。第三个变化是连接和计算变成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与其他东西的重大区别在于不需要自己去建设,自己只要支付得起就可以了。

第二个特征是信息重要终于得到了证明。大家都在说“信息重要”,但在实际的各种制度、流程、事务中,大家都没有把信息当做重要的东西。如今的大数据,给大家提了一个醒——信息确实能变成钱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大数据也仅仅是走了第一步而已,只有极少数的地方做到了“信息流带动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在广泛的领域,远没有达到那一步,例如产能过剩、房地产业。但是,这个方向是必然的,趋势不可阻挡。

第三个特征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当我们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在支撑着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那么,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将是什么样子的?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信息引领将演变成一种像公路、铁路、水运、空运、仓储一样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信息大动脉。除了上述提到的连接和计算之外,还需要有信息,以及相应的工具和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全社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这一特征目前处于刚刚萌芽,处在继续往前发展的阶段。

第四个特征是全面的整合和融合。原来的很多边界、很多分工、很多条条块块在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下,被不断地打穿、贯通。除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外,在产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融合和整合。所以,讲互联网思维、讲面向未来的思维,最关键的一条是要把原来分成一小块(条)的东西打开,看看是不是该融合、怎么融合、融合以后会不会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八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转变认识,明确战略方向,选择路径。不管宏观还是微观,我们都需要转变认识,要明确新的战略方向。战略方向确定以后要选择路径。转变认识至关重要。第一点认识是这样的发展过程是必然的,是全社会的,是不可逆的;第二點认识是所有的创新、转变、变革,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绝对不能“倒洗脚水的时候,把孩子倒掉”。

第二个任务是要总结、推广经验,要把春天和夏天的辛苦变成秋天的收获。极度不均衡是中国当前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今天处于初始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企业完全可以像今天在生产线上购买一个好的装备,用先进生产线来改变旧的生产线一样,用成功的经验和例子改变自己。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讲,即使在浙江,我们必须看一看,对浙江整体转型来说,对着我们80%、90%的企业来说,我们如何总结经验、总结典型来加以推广。从政府部门来说,转型升级,是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地区的,不是典型,而是整体。我们宏观上千万不要忘了这件事情。

第三个任务要探索创新。我们一定要真正下决心去做事业、抓典型,去探索在未来如何能够站立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制高点。这一点上,海尔的张瑞敏值得钦佩,尽管海尔离实现张瑞敏提出的想法和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他从2000年开始至今,持续推动海尔适应新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新的市场变革。

第四个任务是当走向智能化的时候,我们除了已经有的机械化、智能化流程之外,要增加一个新的流程——信息的流程。信息的流程化形成信息的数据链,形成数据链智能化,形成这个链和原来那个链重合在一起的新的链,这是走向智能化的核心环节。

第五个任务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有所改变。思想方面一定要有战略的思维,工作方法一定要有系统的思维。智慧城市里的那些项目发展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不能被原来的流程、原来的社会、原来的制度框住。融合整合是重要的趋势,但是,怎么才能打破它,必须根据目的、目标来重新定义系统。定义系统以后,再来重新描述清楚系统里的要素,描述清楚系统里面各种应用的关系,建立模型,确定算法,构成软件,再改变制度,改变流程,新的也就实现了。

第六个任务是培养人才。转变认识、确定方向、选择路径、工具方法等等这些都必须依赖人,所以,如何使得人能够大批的成长起来至关重要。

第七个任务是要有工具。做什么事情要有什么样的工具。从国家角度讲,就是产业,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和产业,来使得这样的进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通过它能够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从企业角度讲,要分清楚哪些工具是拿来的,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通过别人服务的。

第八个任务是必须深化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是变革,我们一定会碰上大量的制度性的和其他方面的障碍。因为这种变革,是全面的,深入的,所以没有改革,是走不过去的。

(本文根据杨学山在2017浙江信息化战略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猜你喜欢
智能化阶段融合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融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