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并成
[摘要] 本文提出“敦煌外交”的概念,认为这是一座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独具优势,大有可为。文中论述了敦煌的国际性及“敦煌外交”的重大意义,并对于如何充分发挥、释放敦煌以及敦煌文化、敦煌学此方面的“外交潜能”,提出了若干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敦煌外交”;“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交流
所谓“敦煌外交”,就是充分利用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以及敦煌文化、敦煌学所具有的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亲和性,将其作为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记忆,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人民文明对话、民心相通的重要的“外交”媒介。“敦煌外交”是一座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平台,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与作为。
一、敦煌的国际性及“敦煌外交”的重大意义
其一,“敦煌外交”的提出,首先是由于历史上的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独有的重要地位。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东西方文化交汇交流交融的重镇,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国际化都市之一。诚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正由于如此,敦煌拥有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遗迹,为人类文化皇冠上耀眼的明珠,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被誉为“文化圣殿、人类敦煌”。敦煌不仅是万余公里丝绸之路上文化积淀最丰厚、最富有合作基础、最能代表丝路精神与文化精髓的城市,而且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历久弥新,它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開放性、亲和性和跨时空的创新力,更使其成为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与渠道。
其二,“敦煌外交”的提出还由于敦煌学资料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性。敦煌出土的6万余件文献中,不仅蕴藏有大量的汉文文书,而且还保存有许多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以及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有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婆罗米字母写梵文、佉卢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敦煌文献中不仅有大量佛教方面的典籍,还有来自西方的祆教、摩尼教、景教(早期基督教)的书卷。真可谓兼收并蓄,应有尽有。此外,敦煌石窟的造型艺术(壁画、雕塑等)亦具有国际性。诚如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所说:“它包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的光辉,表现了高度的技术,及吸收类化的精深的方式方法,成为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一种最高表现。它总结了中国自先史以来的艺术创造意识,也吸收了印度艺术的精金美玉,类化之,发挥之,成为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敦煌资料被誉为“学术的海洋”“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中古世界的图书馆”。
其三,“敦煌外交”的提出还由于敦煌学研究的国际性。敦煌学的诞生是以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为嚆矢的。敦煌文书发现后,遭到一些外国“探险家”的劫夺,大量流散国外,这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伤心史,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催生国际敦煌学发展的作用。敦煌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许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除我国大陆、台湾、香港学者外,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以及美国、韩国、德国、印度、丹麦、瑞典、挪威、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捷克、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均有学者对敦煌学或其相关领域做出贡献,敦煌学遂发展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1992年9月,在北京房山举行的“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学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属于全世界。”这一提法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赞同。
其四,敦煌学本身的许多重要课题,与“一带一路”的研究项目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致性。如敦煌出土的丝绸之路上众多“胡语”文献(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婆罗米字母写梵文、佉卢文、希腊文、叙利亚文等)的释读与研究,敦煌文献中的“西域行记”与“印度行记”,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与东渐,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传播与东渐,敦煌的萨宝制度与胡祆祠,敦煌的“赛祆”习俗,丝绸之路上物品、科技的交流与传播,敦煌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敦煌医学文化、体育文化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敦煌吐鲁番通往印度的“香药之路”与“法宝之路”,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拜占庭,波斯通往敦煌吐鲁番的“白银之路”“珠宝之路”与“琉璃之路”,敦煌的“波斯僧”“波斯使主”与波斯文化流播,敦煌吐鲁番与丝绸之路上的突厥人、粟特人、天竺人、朝鲜人,敦煌的“星占”与波斯“星占”,敦煌文献中的“印度制糖法”,敦煌壁画中的“胡商”形象,敦煌壁画中的西亚、印度纹样……不胜枚举。以上这些均是敦煌学中的紧要事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敦煌学堪称丝绸之路学术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杰出代表,敦煌学在“学术外交”中独具优势。
其五,历史经验表明,文化的影响力是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敦煌文化即是如此,其本身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亲和性以及跨时空的创造力,是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记忆,联络沿线国家人民情感,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人民文明对话,扩大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成为增强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提高中国文化感召力、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中国内涵、国际表达”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由上可见,“敦煌外交”具有特殊的魅力与重大意义,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独具优势,大有可为。为进一步充分发挥、释放敦煌以及敦煌文化、敦煌学此方面的“外交潜能”,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一年一度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就是充分利用“敦煌外交”这一媒介,以增进丝路沿线各国文明对话与民心相通的国家级大平台、国际化大盛会。首届文博会上通过的《敦煌宣言》,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各国文明对话、文化交流、文脉融通的新的共识。我们应进一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精准定位、精准发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论坛与展演,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人文交流、文化欣赏等活动,传承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并应凝练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共同价值理念,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发扬光大,不断促进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互学互鉴、互敬互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共识推动的文化交流,加强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交融,深化沿线人民的思想融通,推动民心相通的国际文化合作,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目前还应探讨敦煌文博会不断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第二,整合甘肃省现有敦煌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与敦煌学相关的“一带一路”的重点、热点问题,集中优势兵力,花更大的气力精准研究,做出具有更高显示度、可在国内外产生更为重大影响的成果。甘肃省可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通过设置相关学术议题、招标重大项目、支持重点课题、推介敦煌学重要成果等方式,引领敦煌学人自觉、主动地围绕国家和甘肃省的重大战略,潜心探讨,多出精品。
第三,进一步强化敦煌学及其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特别是应注意培养目前仍很短缺的一些高层次人才,如通晓一门或数门“胡语”的人才、熟悉中亚西亚一些国家历史文化的人才、高水平敦煌艺术创作人才等。经过近二三十年来的拼搏与发展,甘肃省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厚实的敦煌学人才基础及其培养能力,目前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拥有敦煌学博士学位点,兰州财经大学等拥有敦煌学硕士学位点。建议省上给这些博士、硕士学位点增加必要的招生名额,并争取在敦煌研究院新设敦煌学博、硕士学位点,在一些相关高校(如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等)增设敦煌学硕士学位点,以壮大敦煌学以及丝绸之路研究的人才队伍。同时,应进一步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扩大互派留学生的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化人力资源。如西北师大近年创办的“东干班”“中亚研究院”,兰州财经大学创办的“中亚商学院”等,都颇有新意与影响。
第四,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一直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不同层次的各类“敦煌学”课程(如“敦煌学概论”、“敦煌历史文献”、“敦煌学与丝路文化”、“敦煌文学”、“敦煌文学作品选读”、“敦煌文书精读”、“敦煌藝术”等),颇受学生欢迎,每学期选修敦煌学课程的学生超过千人,同学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2006年西北师大“敦煌学”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议我省各高校的历史、中文、文秘、新闻、音乐、舞蹈、美术、旅游、影视、对外汉语、外国语等专业均应将“敦煌学”或“敦煌学与丝路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含理工农医等专业)列为选修课,并应在留学生中开设有关敦煌及丝路文化的课程,加强该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敦煌文化的普及。
第五,建议在甘肃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中增加有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敦煌学及丝绸之路文化等相关内容,使广大干部更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此方面知识,提升其人文素养,增强工作能力。
第六,目前甘肃省已在苏丹、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有7所孔子学院(其中兰州大学4所、西北师大3所),这些学院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已成为域外国家学习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建议在甘肃省创办的孔子学院教学中,增设或加强有关敦煌学、丝路文化的内容,以喜见乐闻的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教学和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及甘肃省的国际影响,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
第七,目前甘肃省已同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匈牙利、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一些城市建立了数十对友好省、市、县关系。应在进一步加强同友城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交往中,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宣传,利用敦煌与丝路文化这一媒介,让甘肃的美好形象及有关经济文化等信息通过每个友城渠道更好地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同时,还应与未建立友城关系的其它国家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广泛接触外国新闻媒体,在重点国家和地区有选择地与一些传媒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自己的海外窗口和阵地,并支持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甘肃的海外影响。
第八,甘肃省创作演出的《丝路花语》《大梦敦煌》等剧目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敦煌舞已成为我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艳丽的奇葩和重要舞种。敦煌真可谓是一座蕴藏极丰、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建议今后甘肃省的文艺创作应以充分挖掘敦煌壁画、丝路文化中的有关素材为主要方向之一和重大突破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剧、曲艺、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动漫、影视等作品,并积极谋求“走出去”,将我们的精品力作更多地展示给各国人民,也以此成为甘肃省一张张亮丽的国际名片,不断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对话、民心相通的新平台。还应进一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中精美的壁画、彩塑等在各国展示,增强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文化共识。应积极谋划、举办丝路沿线国家相互间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图书展等活动,与沿线国家合作开展有关丝路故事的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
第九,目前敦煌正在紧抓历史机遇,以国际化高远视野和宏大气魄,采用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发展路径,积极筹划、全力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打造“文化圣殿、人类敦煌”,已取得可喜成绩。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推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主动联合丝路沿线国家旅行社,设计并全力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促进我国乃至丝路沿线各国旅游业的大发展。
第十,敦煌古代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外饮食、多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交融,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成为丝绸之路特色文化资源和品牌,也是甘肃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应在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推出新品敦煌菜系,做大做强。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府推动,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有关专家及餐饮企业,积极开发敦煌菜系,大力弘扬敦煌饮食文化。甘肃省长安餐饮的赵长安先生已在敦煌菜、敦煌宴的开发上做了不少工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开拓挖掘,通过艺术化饮食制作等理念,不断提升其文化美学品味,不断推出新的品类,创新发展。敦煌菜、敦煌宴既要作为足以代表甘肃省、我国饮食水平的中高档菜系,进入省宴乃至国宴的特色菜品行列,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主打菜品,又应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应大众口味的便捷式的若干品种,使千余年前舌尖上的美味今天仍能造福于广大民众,不断扩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力争使敦煌菜跻身于中华新的八大菜系行列,为大众幸福水准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同时还应在创新发展基础上,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推向全国、推向丝路沿线,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
第十一,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医药学文献多达百余种,其中存录的医方就有1200多帖。除大量的汉文写卷外,还有吐蕃文及多种胡语(于阗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的医药文本,生动地反映了古丝绸路上中医学与藏医学、于阗医学、粟特医学、回鹘医学、龟兹医学、古印度医学、波斯医学等医药学文化的交光互影。经学者们的挖掘、整理及开发研究,不仅在其医理探讨等方面成果显著,而且一些医方还古为今用,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今后除我国学者的潜心发掘、研究外,还应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学者的国际合作,充分撷取敦煌医学的精髓,吸收其营养,使千年古方更好地造福于今天丝路沿线的大众建康,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