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浩,王学勇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海草房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张晋浩,王学勇*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海草房是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是胶东半岛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那些与海草房相关的生态链正在逐渐消失,并且面临着绝迹的危险。本文以对海草房特性的分析为依据,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海草房进行保护与更新的传承性发展策略,以期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海草房特色民居的革新与发展。
传统民居;海草房;保护与更新
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存的许多优秀民居建筑遗产可以反映某个地域时期特有的文化与传统,与此同时,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群体,例如: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黄土高原窑洞等,他们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特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海草房是胶东半岛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海草房曾经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的沿海乡村,现在大多数已经消失,威海现存不足1万间,零星分布在300多个自然村中[1]。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减少,对其保护更新和继承发展的形势更显得尤为紧迫。如何在保留海草房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对其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本文从海草房的原有形态入手,分析其在现实情况下面临的问题,提出对海草房保护、更新与继承的新思路,以期在此过程中探寻更加合理的优化措施。
胶东半岛地区三面傍海,人们自古以来依海而居。海草房是本地原生态民居建筑,由于取材、工艺的特殊性以及农渔兼备的空间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落,具有浓郁的“海文化”特色[2]。
1.1 材料的特殊性
海草房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原有的材料。其中海草和花岗岩是修建海草房最主要的材料:海草的整体性和连贯度较好,配合贝草和麦秸用于苫覆屋顶,以增强其承载力,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更是多达几千斤;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锈蚀,用作基础和墙体。另外,建造中所用的木材大多都是常见的树木,如柏树、松树、国槐等,将各种木材依尺寸不同分类后,赋予其不同的功能,粗的用做梁柱等大型房屋构件,细的则用于房屋细部门窗等的刻画。从空中俯瞰,建筑的第五立面用海草遮盖了其他材料,只露出海草特有的肌理,花岗岩砌块整齐有序地堆叠在一起,使外立面平整光滑,富于美感。从远处看,两种当地独有建筑材料的配合使用,历经风雨沧桑而愈发显得自然、协调,具有亲和力。
1.2 海草房建造工艺的特殊性
海草房建造工艺的特殊性在于制作工艺复杂,施工建造难度大。一座海草房的建成共需经历70多道手工工序,需要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个工种的共同配合。建造过程大致分为三部分,即备料、砌墙和苫顶,其中苫顶是建造海草房最富代表性且最为繁复的工艺,有经验的苫匠可以凭眼力做到精确控制苫草的位置比例和草顶坡度,故苫匠在其中的地位也是最特殊和最重要的。苫匠在苫房顶前首先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在制作适合自己身材的脚手架的同时还要把握好料草的湿润程度,料草太干房顶容易打滑,太湿时屋顶则容易霉烂;其次是作檐头,将贝草捆成同等形状大小用作铺设,出墙檐二寸,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再向外二寸,同时把已经制作好的小捆海草铺设两层,再散覆一层贝草于上方,这也是整个草顶制作过程的基础;最后的苫房坡是最关键的一步,苫制的房坡阳面坡从西头开始,阴面坡从东头开始,沿逆时针方向在笆子上按先贝草再海草的顺序层层铺设并收拢,将海草和笆子接在一起,形成看上去平整均匀,层次内实外软的效果。最终,屋脊两头的海草苫得要比中间高,然后向下做切角,形成平缓的起伏。(图1)海草房这种较大的屋顶坡度更加适应当地风多雨频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防潮。
图1 海草房剖面示意图Fig.1 The section of the seaweed house
1.3 “农渔兼备”的空间构成
从宏观来看,海草房的空间构成与胶东半岛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都密不可分,它充分适应海边居民自古至今保持的“农渔兼备”的生产生活方式,“海文化”特征也再次得以凸显。
从海草房单体建筑布局来看,一般分为三合院、小四合院、大四合院以及一正一厢等四类,这主要是由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来决定,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居住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以及灵活多样的特征。三合院是海草房建筑中较简单且最为普遍的一种构筑模式,与其他传统民居一样,正房居北,院内的东西两侧各设有厢房,由南侧的院墙围合形成庭院空间。正房以三、五开间居多,进深3.5 m左右,正间最大面宽3 m,次间和稍间较小一些。正房一般住人,厢房一般放置杂物和农渔器具等。与三合院相比,大小四合院的空间功能和院落形态都布置得更为合理,即在原有三合院的基础上,以其院落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周边附加多个建筑物组成一个群体,最终形成层次鲜明的几进院落。一正一厢式的布局则是这些形式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它由正房和厢房组成,一般情况下北侧布置有正房三到五间,南侧厢房两到三间。正房、厢房以及起围合作用的院墙,推开院门便构成了一正一厢的布局。(图2)
图2 海草房院落布局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layout of yard in the seaweed house
简洁朴素外表下透露着复杂空间考虑的海草房,无论采用何种建筑布局,从正厢房等主体建筑物到院落的各个细位,都体现了传统的长幼、尊卑和主仆关系,建筑布局也体现出人居的主次、功能和用途的合理性与便捷性,能充分满足沿海居民农渔兼备的生活需求。
海草房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居住的舒适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暖夏凉,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其生态节能的特性密不可分。
2.1 海草的生态特性
用于建造房屋的海草生长在浅海5~10 m处,自身含有丰富的卤胶质体,用其制作而成的草顶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等特点。另外,相比于瓦房,海草房还具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优点,实验证明,海草耐久性可达40~50年,换言之,海草房40~50年才需要修缮1次,而瓦房虽然建造周期较短,但是使用时造成的损耗也较大,通常20年就需维修1次。就建筑材料而言,瓦房在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建造海草房主要用到的海草,既可以作为建筑辅料,丢弃后还可以被有机降解。除此之外,胶东半岛地区常年受季风影响,最大平均风速为22 m/s,由于苫制而成的海草房屋顶具有极高的整体性,不存在被风掀覆的危险,所以即使局部遭到破坏也不会对建筑整体造成伤害。
2.2 海草房的保温隔热性能
胶东半岛地区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在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下,沿海居民主要考虑如何在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于是富有智慧的先民就地取材,将海草晒干后苫盖屋顶,以热稳定性优良的花岗岩厚石砌墙,起到了很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夏日,花岗岩墙体和草顶阻隔了热辐射的渗入,有效降低了热量传到室内的速度,夜间,墙体和屋顶储存的热量被海陆风带走,保证了室内温度的稳定;冬季,厚实的材料在白天充分吸收太阳光照的热量,夜晚则有效阻隔了室内热量的散失,从而保证了其冬暖夏凉的适宜环境。
2.3 院落布局的气候特征
院落布局是海草房冬暖夏凉的又一原因。现存的海草房中,其院宽仅为正房面宽的1/3,加上山墙比墙身高等特点,使得山墙与正房和倒座距离仅1 m多,而两厢房的间距通常也仅有3~4 m,这也就是海草房院落极为狭窄的原因。夏季的7~8月份,胶东半岛地区平均气温在23度以上,湿度达80%,是一年中最湿热的季节。在院内种下2~3棵落叶乔木,夏季时枝繁叶茂的树木能够遮蔽狭窄的院落,形成阻隔阳光直射的“阴院”,使院内温度降低,利用气压差,促进空气流通,达到拔风的效果,带来凉风的同时也带走了湿气,起到除湿散热的功效,很好地调节了院落区域内的微气候。(图3)冬季,大风是当地一个主要的气候特征,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为30 d,最多为54 d,狭小的院落又起到了阻挡冷风的作用[3]。
图3 海草房微气候调节示意Fig.3 The straw micro climate regulation signal hint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材料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速效组合而成的房屋,富有地方特色的海草房逐渐被代替。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规划和采取完备的保护措施,未来的10~20年间,海草房将会永远消失并退出历史的舞台。
3.1 居住格局的变化
海草房村落的居民以渔民为主,捕鱼辅以农耕的生活方式演变并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居住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的渔业生产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也悄然改变着传统形式的居住格局。例如:环翠区的陶家夼村,二十年前几乎家家是海草房,在近来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形成了渔、工、商、贸、科研一体化大型综合企业[4]。村民的住宅经历了由海草房变瓦房,由瓦房变楼房的优化住宅变化[5]。
3.2 建筑材料的紧缺
海草房的“根”是海草,没有海草也便没有海草房可言。传统海草房的形成和海草房区域带的划分都是由海草资源决定的。近年来,浅海养殖业的发展破坏了海草的生长环境,加之海水污染、海洋捕捞、海边采沙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出现危机,原本随处可见的海草濒临灭绝。海草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其价格迅速飙升,用海草苫房要比瓦房价格高出好几倍,导致了盖新房买不起海草,甚至出现了连修旧房的海草也用不起的现象。随之当地居民不得不把海草换成红瓦或者用彩钢来代替原有的屋顶(图4)。毫无疑问,现代化建筑比海草房功能更齐全,很少有居民愿意回迁到海草房居住,更不用说再新建海草房了[6]。
图4 现有屋顶形式Fig.4 The existing form of roof
3.3 苫盖技术濒临失传
苫盖技术的失传是导致海草房无法翻新修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上文提及,海草房建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苫盖草顶,而这项技术不仅工艺繁复,而且施工要求高,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既要靠师傅的言传身教,还要靠自己的领悟和摸索,因此成为苫匠就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近几年来,随着当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修建海草房的需求日益减少,靠苫盖房屋赚取收入已经无法满足苫匠的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苫匠选择了新的手艺维持生计。这也造成了一些苫匠“失业”的同时,自己的本领也无法传教的现状,海草房的苫制技术面临着濒临失传的窘境。
如何保护海草房,让它不成为停留在记忆中的建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领域曾有这样的论断,“只讲保护,不抓利用,是被动的破坏,无力的保护,将使文物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只讲利用,不讲保护,是竭泽而渔,将对文物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7]。”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海草房的保护只是一种手段,继承其文化内涵才是最终目的,要想实现海草房内在的价值,就必须采用保护、更新与继承相结合的方式。
4.1 选择适合胶东地区的修葺策略
就胶东半岛地区而言,传统民居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传统民居的生活形式无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当代农村受城市化影响之深刻,使其在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上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民居的功能及形态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需要,因此传统的海草房面临着淘汰的危险。然而多项研究表明,现代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屋舒适性远不及传统的民居。营造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民居,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片面,应该做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其与现代建筑材料、形式相融合,利用自然的生态策略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民居进行传承和演绎。
4.1.1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它最初是用来指称某种历史环境中某种真实的、诚实的、原来的部分[8]。“修旧如旧”策略是建筑真实性价值的一种体现,而真实性价值是所有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在浙江文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提到,老房子就是根基,没有了根基就没有了一切,留得住乡愁,保证村落原有的风貌才是修旧如旧的原则所在。保存现有的海草房,保留其真实性是海草房保护更新的基本准则。
在不破坏海草房原有的形态,不改变海草房原有的构造、材料、工艺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海草房进行修缮,使得新旧两部分得以协调,是对其保护与更新的众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对那些破坏较为严重的海草房,应在其原有属性的基础上更多基于保护的理念进行整修,排除自然侵蚀,及时调换损耗严重的建筑构件,保证海草房的完整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将一些无法修葺房屋的建筑材料进行收集,以便于修补其他的海草房。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不仅是为了将海草房作为历史文化的标本,留存这一经典而富有特色的民居形式,更是为了供后辈体验其历史和文化价值。4.1.2将现代生活需要融入海草房传统建筑相对于环境而言是被动的,是在客观环境和条件制约下逐步形成的多因素必然产物。在现代建筑中,只有以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使传统的建筑以新的形式重生,才是可持续的生态建筑,实现了传统建筑的价值[9]。传统的海草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渔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除了要保留其各方面的优良性能外,还应更多的将现代的生产生活需求加入到海草房的平面改造中。在满足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的同时,迎合并适应现代的生活居住环境,才能使海草房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发展。
胶东半岛地区受传统风俗的影响,认为在四合院中,以正房为尊,东厢房优于西厢房。实际上,从热舒适性的角度考虑,东厢房的热舒适性远远低于西厢房。东厢房一般在西墙开窗,夏季受西晒的影响极为严重,而冬季则要受西北风的影响,因此东厢房夏热冬冷,不适宜作为居室使用,可经过新的设计改造后将其作为厨房、储藏间或者车库等辅助用房使用。
4.2 适度发展海草房文化特色旅游经济策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美丽农村建设战略。三面傍海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其所包含的青岛、烟台、威海早已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海草房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保护与更新海草房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发展海草房特色旅游文化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可行之路。
对于海草房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从整体规划入手,在规划的全过程中,注意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把握大发展方向。通过设立试点的方式了解其市场需求,再采用分区域发展的方法,改善环境,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旅游氛围。分区域发展即根据村落的布局形态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特色休闲区、后续发展区。核心保护区指海草房聚集的区域,改造其中一部分做为生态博物馆、农家乐旅馆或开放体验式旅游地,让游客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海草房;特色休闲区,可以设置海水浴场和海上娱乐项目等,供游客体验滨海生活;后续发展区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保留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原有村落环境,设置公共服务区,方便组织周围的广场、绿化等建筑小品。另外,在道路交通方面应该分两类进行布置,在村落的周围设置观光通道,并且进行相应的绿化,村落中的道路则应保持其原有的生态样貌,切勿全部使用水泥或沥青等铺装,可以采用石子或细沙等材料,这样既可以与整体建筑风貌相适应,也有利于雨水透过地表,从而促进水循环。
中国传统民居融合了几代人的智慧,胶东半岛地区的海草房更是匠心独运、不可多得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遗产,它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具有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对海草房加以合理的保护、更新和利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尊重。笔者引入的海草房特色旅游策略是其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度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使海草房的价值得以提升,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将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海草房建筑文化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
[1]李玉琳.记山东荣成民居——海草房[J].小城镇建设,2006(6):52-54
[2]张葳,王梅.生态性与情态性的有机统一——海草房民居空间形态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2):159-161
[3]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簒委员会.威海市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4]吴天裔.威海海草房民居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5]李文夫.威海民居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M].威海:威海市大众报业出版,2004:17-18
[6]于德华.胶东半岛海草房村落家具概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1):14-16
[7]李万贵.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清东陵案例[G]//徐嵩玲,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17-426
[8]鲍勃·麦克切尔.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型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for Folk Houses with of Seaweed Feature
ZHANG Jin-hao,WANG Xue-yo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The seaweed house is one of traditional inhabitancy form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a typical residential form of Jiaodong peninsula are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eco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seaweed house are disappearing,and it may now have gone into extinction.This paper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aweed house,from the viewpoints of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the seaweed house in order to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novation of the seaweed hous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seaweed house;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TU241.5
:A
:1000-2324(2017)01-0134-05
2016-11-12
:2016-12-05
张晋浩(1993-),女,本科生,专业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mail:536759466@qq.com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wxy1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