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草闯堂》看戏曲剧本结构的艺术魅力

2017-03-17 21:38华之
创作与评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场子春草知府

华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弊端。这是就整体的文艺创作的情形而言的,自然应该包括戏曲创作在内。从这些年的演出实践来看,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样式,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面临很难激发所有民众的审美激情的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固然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变迁和艺术传播手段的更迭有关,但根本原因追索,却不应该偏离对自身艺术创作规律的遵循和坚持。常言道得好,“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其中,必然应该包括对戏曲剧本结构艺术魅力的不断探寻和强化。

应该说,大家对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是重视的。在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这些年戏曲剧目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作的剧目应该有成千上万。但是从舞台演出的实践来看,却显得十分的寥落和寂寞。没有几个戏能够长久为观众所喜爱。不少剧目的创作只为得奖,而不关注剧目的的长期演出,一些剧团好不容易跑点钱,排了新的剧目,利用现代的声、光、电设备,把舞台效果弄得美伦美焕,大多也是为了参加评奖。获奖之后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戏曲剧目创作中形成了重视得奖,忽视演出;重视形式,忽视内容;重视表演、导演,忽视编剧艺术的不良倾向。

为了改变这种情形,文化部做了一件遵循戏曲艺术规律、深得民心的好事,开展了两届“优秀保留剧目”评奖。首届评奖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之际,从各地申报的近2000台1979年以来首演并演出了400场以上的剧目中,评选了十八台优秀保留剧目。第二届是在2012年,时限扩大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演出场次增加到1000场,最终也有20个剧目得奖。文化部给获奖的38个剧目每个奖励100万元,并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巡演。仅首届的获奖剧目就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100多个城市巡演了近500场,演出收入1300多万元,观众达40多万人次,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座无虚席。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前所未有。获奖剧目中,有广大观众熟悉喜爱的川剧《金子》、越剧《五女拜寿》、京剧《三打陶三春》、歌剧《江姐》、京剧《杨门女将》、黄梅戏《天仙配》、歌剧《刘三姐》等。由此看来,不是观众不爱看戏曲演出,而是让观众留连忘返的戏曲剧目太少。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评奖中荣登金榜、历经长期演出磨砺、经受了时间和观众检验的优秀剧目《春草闯堂》,便是其中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百看不厌的一出经典剧目。

近日得闲,重读《春草闯堂》的剧本,分析这个剧目成为优秀保留剧目的原因,除了主题的社会意义深刻和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之外,剧本结构的精巧和情节铺排的匠心独具也功不可没。莆仙戏《春草闯堂》是由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先生根据传统剧目《邹雷霆》改编的。1979年复排之后,风靡了全国。先后被京剧、黄梅戏、豫剧、湖南花鼓戏等剧种的近千个剧团移植。这么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戏剧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全国首届优秀保留剧目获奖作品之一,分析其剧本创作中充分体现的匠心独运、意趣无穷的结构艺术魅力,对于当代戏曲创作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当不无裨益。

莆仙戏《春草闯堂》是一出歌颂性和讽刺性高度结合的喜剧。剧本通过薛玫庭与李半月的婚姻由假变真的始末,歌颂了丫环春草机智勇敢的性格,讽刺了封建社会官场中认势不认理的黑暗现象,揭露了官吏们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这出戏之所以轰动全国并久演不衰,与其创作者尊重戏曲编剧的艺术规律,其剧本体现出匠心独运、意趣无穷的艺术结构魅力分不开。

其一,头绪集中,情节单一不单调;重点突出,故事曲折不杂乱。

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在情节结构上要求删繁就简,留下充分的时间、空间,让戏曲特有的各种表现手段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大显身手。我国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春草闯堂》的改编者,把握了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规律,毅然删去了原作中渔女张玉莲的一条情节线索。以春草为剧中主要人物,以闯堂认婚为主要情节,改原作的复线结构为单线结构,重点突出,头绪集中,一线到底,脉络分明。在以“闯”字贯穿全剧的同时,还在“认”字上大做文章,力求情节曲折丰富,使剧情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结构上出乎意料的大起大落是加强戏剧效果、引人入胜的好办法。剧中的“三认”就是情节发展中的三次大的跌宕。见义勇为的薛公子公堂投案,碰上了蛮不讲理的杨夫人和认势不认理的胡知府。眼看薛生要被杖毙庭上,春草挺身而出,冒认姑爷,此一波。胡知府为辨真假要到相府求见小姐。李小姐得知原委,先是辱骂春草“公堂上胡乱言”,而后觉得“事到如今无奈何,由你自为听你说”。却不料,秋华扮小姐露出破绽,正当胡知府起身告辞之时,李小姐仗义证婚,使胡知府疑虑全消。此二波。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胡知府自以为替小姐办了件大事,必得相国欢喜,不但前程无忧,而且升官有望。于是拟书京都向相國请赏,而李相国却复信要他杀死薛玫庭。剧情发展到这里,好似山穷水尽,英雄必死无疑。却不料通过春草、小姐一个改信的契机,使得情节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于是,胡知府送贵婿进京,皇帝、百官均来相贺,相爷认婿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曾经概括了戏曲剧本结构的六要素,其中就有“勿太蔓,蔓则局懈,而优人多删削;勿太促,促则气迫,而节奏不畅达”之说。可见好的剧本结构,既不能枝叶太蔓,头绪过多,因而失之庞杂紊乱,也不能太促太急。要使剧情有节奏、有起伏地向前发展。《春草闯堂》的情节结构,由于抓住了闯堂认婚这个主线,一线到底,并旁见侧出之情,所以头绪集中、不枝不蔓。与此同时,又根据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在“认”字上做文章,把戏写足,不急不促,节奏畅达,既是“文情专一”又不失“顿挫抑扬”之趣。而我看到的一些新创作的戏曲剧目,有的容纳了太多的情节线索,似乎不如此便不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头绪繁杂,重点无法突出,看一晚的演出,记不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糊糊涂涂摸不着头脑。有的剧目则片面理解头绪集中,情节过于单调,缺少事件的丰富性和情节结构的抑扬顿挫,看了开头便知道结局。这样的剧本排演出来,不管请来多么优秀的演员,采用多么现代的导演手法,运用多么昂贵的灯光、服装、音响,都不会对观众产生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其二,起承转合,环环相扣量积质变;前呼后应,层层推进瓜熟蒂落。

捧读《春草闯堂》的剧本,我时不时会陷入以前观看此剧演出时那种神牵意惹、牵肠挂肚的感觉。这个戏反应的虽然是正义力量和封建官僚之间的矛盾,但却是通过一个丫环与一国宰相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出来。有人说喜剧是表现不相称的矛盾。正是这一大一小,一强一弱,力量极不相称的矛盾双方,引起了大家的观赏兴趣。

剧本的第一场只能算是戏的开场和前因,真正戏剧冲突的起,是第二场的春草冒认姑爷。她这一冒认,便造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戏剧情势,引起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强烈期待。剧中的三至七场是冲突发展“承”的部分。在这里,矛盾冲突逐步激化,层层推进。冲突中正面力量要过三关:小姐关、知府关、相国关。于是,矛盾层层展开,冲突步步发展,通过“改信”的契机,系成一个大结。贵婿到了京城,相国如何发落?这个最大的危机,导致了戏剧高潮的到来。第八场的前半部是高潮的准备。当小姐和春草要豁出去当众评理,而老相国豁不出去,只得认婿之时,便是全剧高潮的转折。人物性格在这里得到了最深刻的揭示,主题思想得到有力的表现。高潮之后,只用了李相国与胡知府的几句对白和“一脚踢去”的动作,便幕落闸关,戛然而止,不失为一个干净利落,耐人寻味的“豹尾”。

戏曲剧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异想天开的特殊事件,运用不同寻常的戏剧冲突,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真理。这个戏中,甩给观众的是一个似乎完全不可能解决的矛盾。一个丫环要与相府小姐、夫人以及知府乃至相国斗,其下场可想而知。这事件本身便可以让人想知究竟。由于剧中一系列起伏有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事件铺排,使得戏剧冲突不断发展,矛盾逐渐积累。终于,量的积累导致了质的飞跃,使得剧中看来有些不相称的矛盾,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解决。这便在使观众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感受到正义的卑贱者能够战胜贪婪的高贵者这一生活的真理。

剧中戏剧冲突发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悬念的设置。这个戏一个总悬念就是,春草为救人而说的谎话能不能算数?李小姐敢不敢证实谎言,知府敢不敢相信谎话,相爷能不能认可等等,就是这个大悬念下面的一连串小悬念。这些小悬念使观众不断处于期待和猜测之中,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便产生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

要使剧情发展环环相扣,首尾贯穿,还必须倚重结托,前后照应。李渔说过:“凑成之功,全站针线紧密,一截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正因为剧中第一场薛公子对李小姐有救命之恩,小姐和春草对他的命运自然不会不闻不问,这就必然引出了第二场的春草闯堂。春草的冒认姑爷,又引出了第三场胡知府向小姐求证的戏。剧中最后李小姐同薛玫庭的真成眷属,显得这样自然、熨帖,就与第一场埋下的薛李相互倾慕的爱情暗线分不开。有了前面情节的牵引,埋伏,照应,后面的发展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将《春草闯堂》的成功经验,与当今的一些剧本创作比较,我们会发现后者在事件选择、冲突铺排、悬念设置、情节照应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的剧目在事件选择上与现实生活完全平行,对生活中的故事缺少提炼和概括,对观众缺少吸引力。有的剧目创作者在戏剧冲突的铺排上用心不够,对悬念的设置缺少技术磨练,在情节照应上更是首尾不顾,留下了许多“穿帮”的笑柄。这种剧目自然是不可能留住审美视野开阔的现代观众的。

其三,疏密相间,故事起伏有致;大小调剂,气氛相得益彰。

戏曲剧本叙述故事讲究有头有尾,轻重分明。在具体的结构方式上,表现为“大场子”与“小场子”相结合的分场形式。分场是戏曲剧本结构的一大特点。在场子的安排上戏曲剧本强调衔接紧凑,既不要因有“断续之痕”而造成“血气中阻”,又要讲究大、小调剂,色彩相间,在对比中求得均衡和谐,使情节起伏有致、有张有弛地向前发展。

“小场子”在戏曲结构中,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作用,与“大场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情节发展上它可以承前启后;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戏曲歌舞的特长,在整个结构中,可以使情节连贯,气氛调节。《春草闯堂》这个戏在情节上有闯堂、证婿、改信、认婿四个关节点,在场子安排上也就相应形成了四个大场子。在这几个重点场子中,作者泼墨如云、阐幽抉微地表现冲突,刻画人物。在这几个大场子之间,根据冲突发展的需要,从戏曲载歌载舞、不受时空局限的特点出发,安排了春草坐轿和胡知府送婿,这两个喜而近闹的小场子。这两个看来很小的过场戏,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冲突的发展,却有着不小的意义。前者通过胡知府从坐轿到“徒步康衢伴丫环”,再到待候丫环上轿的过程,表现了他为求小姐证一言“心急似箭”的丑态,以及春草“明知难摆脱,一味但挨延”的复杂心理。这个小过场,对于前一场悬念的解决,起了一种抑制作用,使观众的期待增加,兴趣越来越大;而且还为戏曲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一块大显身手的天地。两个人物的性格也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刻画。后者,则是通过正面表现胡知府大张旗鼓地送贵婿上京,沿途官吏相迎相送的场面,造成了一种轰动京畿“全国贺仪同日至”,皇帝也赐御匾的戏剧情势;为全剧高潮的形成和矛盾冲突的最后解决铺平了道路。

当然,这两个场子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叙述出来,但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结构上的这种急缓相调、起伏有致的美感会消失殆尽,而且春草、胡知府的性格也很难有现在这样动人;“小姐证婚”、“相爷认婿”这两个重点场子也将失去那种咄咄逼人的戏剧情势。

戏曲剧本的情节结构,实际上就是戏剧故事的时空安排。戏曲的结构魅力便是在打破舞台时空限制,景随人转,让舞台时空服务于情节发展的写意性时空的特点中显现出来。戏曲舞台的时空感觉是通过戏曲演员的表演创造的,这种场景迁换的自由,给戏曲结构带来了自由分场的外部形式。剧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自由,在写意的时空处理中,随心所欲地叙述戏剧故事。这方面《春草闯堂》的创作者足够聪明,前面谈到的那些时空安排,确是匠心独运,大大增强了剧目的观赏性。我们看到的其他一些剧目,在时空处理上过于老实,把戏曲艺术的这种特点忘记了或者是放弃了,“戴着镣铐跳舞”而捉襟见肘。这样的剧目当然不可能引起当代观众的观赏兴趣。

其四,波澜突起,似乎出于意料之外;势在必然,其实寓于情理之中。

“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李渔先生在这段话中,将“想不到,猜不着”当作衡量戏曲情节结构好坏的唯一标准, 不免失之偏颇。情节结构固然要奇,要使人“想不到,猜不著”,但不能故弄玄虚,生编硬造。好的戏曲情节必然要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发展,又寓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情理之中。也就是说情节结构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草闯堂》虽然是一出喜剧,但在情节结构上却没有采取一般喜剧常用的误会法,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来结构和发展戏剧情节。如:没有薛公子见义勇为的性格,就不会有小姐遇救和打死吴独,公堂投案的戏。没有春草的机智勇敢,又哪里会有公堂辩理和冒认姑爷的情节?没有趋炎附势和善于逢迎的胡知府,就不会有相爷和他之间的书信来往以及送婿上京的戏;没有李半月反叛封建礼教的性格,也就没有证婚的情节和改信的契机;没有李相国慎微圆滑的性格,也就没有最后假婿乘龙的结局。所以,这个戏的情节,虽然常常出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发展变化,使观众“想不到,猜不着”,处于一种期待的心理状态中,但这种迂迥曲折,跌宕多姿的情节发展,又是建立在人物性格的基础之上,寓乎人情事理之中,使人觉得真实可信。

编剧、编剧,一定要会“编”。不会“编”的编剧一定不可能写出让观众“想不到,猜不着”的戏曲情节,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再会“编”的编剧,也不可能脱离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生编乱写,从而把观众吓出剧场。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两方面关系的创作者和剧目实在是不多。要不就平淡无奇、司空见惯,要不就是胡编乱扯、贻笑大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审美信心。不“奇”不“真”都不可能吸引观众的观赏兴趣。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莆仙戏《春草闯堂》之所以风靡全国,成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吸引众多观众的观赏兴趣,与其剧本结构的精雕细琢,充分体现中国戏曲结构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分不开。其成功的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学习。

猜你喜欢
场子春草知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 草
采采卷耳
济公传
远处识人
不参与的无知
放风筝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