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昌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依然保持着上升的态势。2016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65万人,再加上以往累积的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难。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自2003年起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每次调查的样本量在两万人左右,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调查了约14万名高校毕业生。基于这些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十个主要特点。
01毕业去向更分散
从历次的就业调查结果比较看,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2015年已确定单位比例只有33.4%,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这与经济增速最低是一致的。2015年毕业生的待就业比例仅为12.8%,也是7次调查中最低的一年。
第二,2015年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新高,为4.6%。在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离校后进行自主创业,反映出相关创业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201 5年出国出境的比例也达到新高,为5_8%。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出国留学。此外,2015年升学比例和灵活就业比例也是历次调查中最高的。总体来看,毕业去向表现出更加分散化的特点。
02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差异变小
在高校扩招初期,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指落实毕业去向的比率)呈现学历越高则落实率也越高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专科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比的下降,各学历层次的落实率呈现趋同的现象。
从2015年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6.1个百分点。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
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学历层次上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相应落实率的高低。
03民营企业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
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不一致的是民营企业,吸纳了最大比例的毕业生,可是平均收入却不高。
2015年,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58.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为84.5%,在新兴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为26.0%,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合计为36.0%,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比例为73.4%。
04从事专业技术岗的比例大幅下降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2003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51.9%)。2015年,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占比大幅度下降到28.8%,减少了23.1个百分点。
05学历层次越高,平均收入也越高
高等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薪酬。从算术平均值来看,2015年专科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640元;本科生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06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
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合计比例从2003年的44.7%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的80.8%。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中,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级别越高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农村和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满意度高,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满意度低。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成为求职信息
07来源的三驾马车
2003年,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占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的一半左右,2015年该比例下降到30.3%。网络招聘的比例显著上升,从2005年的4.5%上升到2015年的28.5%。
08择业意向表现为“向前/钱看”
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重视的因素保持不变,“发展前景好”和“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一直保持在前两位,“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基本稳定在第三、四位左右。此外,“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非常重要。
09用人单位最看重直接上手能力
在用人单位看来,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10流动可以显著增加个人收益
从2003年到2015年,毕业生跨省流动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2015年,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流动,比2013年的45.7%有显著的提高。跨省流动可以显著地增加个人收益,流动的平均收益率在10%~15%左右。
以上十大就业特点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人口等变化趋势是吻合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特点不仅不会改变,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强。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和预测,有固定单位、在固定场所工作、定期获得收入的传统工作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占比将越来越小。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就业率”将进一步下降,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将逐渐上升。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000美元左右,属于中高收入组别。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和满足物资生活阶段,经济发展状况仍将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毕业生的跨省流动比率仍会居高不下。不仅是跨省流动,跨城市流动、跨行业流动、跨单位流动、跨岗位流动的比率也同样很高,甚至趋于上升。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毕业生在一生之中,换行业、换单位的平均次数会越来越多。
摘自《中国青年报》